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的本质——尝试成功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2:00: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习的本质——尝试成功

原载于<邱学华尝试在线>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戴汝潜


  对于“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我早有所闻。1996年,我为山东教育出版社主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约请邱学华撰写《邱学华小学数学教学法探究》,并由我亲自写该书的研究篇,使我接触了“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的大量材料。同年10月,我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之托,参加全国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的专家鉴定组。1998年10月,我应邀参加了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的全国协作区第九届尝试教学法研讨会。这一切,使我对“邱学华和尝试教学法”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为在中国大地上产生自己的教育理论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为邱学华几十年的求索精神而感动,我为广大教师对尝试教学法的热情而感到震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有一句意味深长的、颇具哲理的至理名言:“人和其它动物的不同点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这里的意思是说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终生学习,不停地使自己变成一个“人”,不断地实现自己的潜能。“寻求走向完人的理想道路”。很明显,这条道路的“金钥匙”就是“尝试成功”!人类的第一项划时代的技术发明——“钻木取火”不就是光辉的范例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的祖先燧人氏就该算是“尝试成功”的鼻祖了。当然,这里并非要作什么考证,只是要说明今人理应珍爱“尝试成功”的宝贵。

  很自然地,建立在“尝试成功”理论上的尝试教学法也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这里邱学华先生潜心研究近20年的成果,更是千万位人民教师精心探索、实践的一朵奇葩。改革开放20年来,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思想、新方法,然而,真正经受住理论和实践检验,并为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的并不多,尝试教学法就是少数几个“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中的一个。这个教学法是中国特级教师自己的创造,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一部分。

  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法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活标本,具有鲜明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活力,从一开始在受教育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伴随着其一生成长的认知之树的良种。

  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法以尊重主体的学习地位、满足主体的“需要——创造”之意愿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无限的生命力。

  尝试成功和尝试教学法提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别是学校的课堂教学法活动中学习本质,即在正确的教育导向下,“为成功去尝试”、“尝试能成功”。学习成为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的幸事。

  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法遵循了心理学家关于儿童认知活动是在已有的思维“图式”的基础上逐步“同化”与“顺应”完成的这一原理,已有图式成为尝试的前提,也是尝试成功的基础因素。

  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适应了教育家的忠告: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阅读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而阅读的基本方式就是尝试成功。

  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法体现了“知识可传授、能力只有通过训练”的道理,尝试过程本身就是训练,从而成为一种培养能力的力法。

  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法以受教育者自主学习为主,从而找到了落实差异教育的好途径。当然也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范式。

  值此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教育肩负着前所未有历史使命,而这个使命使我们难勾画出明晰的设计蓝图。只是推断出四个方面的特征:

  (1)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应该必将得到充分的重视;

  (2)掌握获得知识的钥匙;

  (3)学会创造;

  (4)自学接受对教育的制约,成为社会的人。

  根据未来教育上述特征,我们可以十分乐观地为尝试教学法定位。

  总之,尝试成功与尝试教学法的大量理论研究和广泛实践的群体创造,具有很多的长处,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质。当然也不是说十全十美了,特别是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摆脱传统模式的影响,突出学生主体活动方面,想念在今后的实践中会有新的创造,使之进一步得到完善;如果能够编写体现尝试教学法的教材就会更有利于推广、普及。当然,这是一件大工程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完成,是很难的。

  中国人应该学会珍爱自己的同胞,尊重他们的创造,这样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样洋人才会尊重中国人。让我们从这里起步“尝试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5:48 , Processed in 0.02553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