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贴地行走的“微德育” ——辽宁省沈阳市南京街第一小学 德育主任 刘美 (引子)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前带五岁而定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到处唱着圣诞歌,街上的橱窗里装饰着彩灯,可爱的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应有尽有。 然而,儿子却紧拉着她的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怎么了,宝贝?要是总哭个没完,今天圣诞老人可就不到我们家去了!”“我……我的手被划伤了……” 母亲在人行横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包扎伤口。无意中抬起头来,他突然发现绚丽的彩灯、迷人的橱窗、漂亮的圣诞礼物在眼前消失了,什么都看不到,眼里看到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脚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原来孩子太矮了,还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精彩。 这个母亲第一次用五岁儿子的目光来观察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 由此推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德育也一样。站在孩子的视角想问题,做活动,充分发挥孩子、教师、学校3种途径的重要作用。让孩子在获得知识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并不断进行体验、反思、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素养,这便是德育之道。遵循其道,做贴地行走的“微德育。” 一、“灵魂”——不可忽视的德育价值“微德育” “微德育”是新时代学校德育的一种新形势。所谓微德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而是即时渗透的德育。他很小、很细、很具体;看似随机随性,实为精心设计;涉及道德、思想、心理、人生观等教育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微德育是一个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过程。而就小学阶段学生实际特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有意识的将幼儿园注重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过渡与转换为小学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其最为有效的实施路径即是微德育。 二、 “慢养”——不可回避的育德过程潜在规律 花木生长是个慢工夫,精心呵护,耐心栽培方可成材。德育也有他的规律,它应该是一种无形的浸润、滋养与引领我称之为“慢养”。在育德为教的工程中,不忽视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功利,静心陪伴,润泽花开。 俗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让孩子们亲眼看见,才会更深层的促动他们的心灵,才会真正的知史明理,言之有据,下笔有神!可以由学校向孩子们及家长提出十项别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真正使孩子们在快乐实践中慢慢地健康成长!如: (1) 热爱艺术,学唱一首喜欢的歌,画一幅画 (2) 学做手工,做一张新春贺卡送给长辈 (3) 拓展视野,了解一位大师,完成资料卡 (4) 热爱阅读,至少读一本书,试着讲下来,并完成一张读书卡 (5) 练习表达,每天跟家长交流五分钟,讲讲一天所见所闻的新鲜事 (6) 学习厨艺,年夜饭时做一道菜简单的菜 (7) 学做家务,学会打扫自己的房间 (8) 强健体魄,每天坚持一项体育运动(如跳绳200个) (9) 学会理财,制定压岁钱使用计划 (10)亲子互动,提高写话能力,完成四篇亲子日记(其中有一篇的内容为感受玩雪快乐,创作一首小诗) 学校不但将每一个孩子的作业进行整理,还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作业展览,并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同学们分享、交流,体味着收获的喜悦,努力着感受“慢养”的收获。 亦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能力,以“我和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我和你”系列活动之《我和我的家》亲子主题活动,其活动内容为:和父母家人共同探寻自己名字的意义;名字背后的故事;我们家的家风;我们家的家训;我的全家福。使孩子们在与家人交流互动的同时体味家人长辈对自己的爱与期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正能量家风与家训的深意,回顾家人和谐快乐相处的瞬间…… 孩子们这样写到: 我的名字:牛彦博:彦:才学、品德出众的人。博:广大、多。 名字背后的故事:爸爸妈妈希望我成为学识和品德同样出众的人。 再如赵悦辰的家风: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家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 …… 活动的开展,每一页中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浓浓的爱意深情。孩子们通过活动也深刻了解了自己名字的含义,更加喜爱自己的名字,热爱自己的家和家人,并明确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仅是一次家庭作业,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一页别致的记忆,一片小学时光的留痕,一股股正能量的汇聚! 以小见大,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在潜移默化间实现育德功能。从而在每一次主题活动中,立德、启智、明理、好学! 三、“体验”——不可忽视绕过的德育培养路径 没有参与、没有体验、没有知情意行的统一,就没有德育。而形成学校的德育发展培养文化,就是要让学生“接地气”,使其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中,明辨真善美,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 构造“一方池塘”做服务学生“自然成长”的德育。 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是学生自然成长的德育天堂。我们就要为孩子们构造这样“一方池塘”。 由“爱”筑梦 ,开启“双十”教育。 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细节抓起。制定出独具特色的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包含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提出十项要求,简称“习惯养成双十条”,具体内容如下: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 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遵守秩序的习惯。8、勤于动手的习惯。…… 将孩子们的各项习惯进行目标明确且细化的培养,在不断的鼓励声中和老师们的爱心、耐心教育下,使其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使每一名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快乐的在教育沃土中成长。 (二)、点燃“一束火炬”呈启迪学生“自己成长”的德育 苏格拉底认为“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理,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这是因为学生成长归根结底是“自己成长”。 1、点燃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火炬。 依托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巧妙的设计了以“花好月圆庆中秋”为主题的,分年级梯度进行。活动设计中有“中秋节的来历;我的发现;自己设计彩绘月饼;我想悄悄对你说;所感所悟作文……”。使孩子们与家长在共度中秋佳节之余,分享喜悦、幸福同时,还一起探寻、分享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的相关知识,并将自己的创意设计、所感所悟通过写出来、画出来等多种形式加以表达。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特色的实践性作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以班级为单位在学校走廊展板处统一展出,以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以此在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学习氛围。 2、点燃培养学生 “社会责任感”的火炬。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切所形成自觉为社会尽责的意识。他是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感情、道德意识的有机综合统一,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基于此,从分利用每天清晨的“校园微话筒”时间,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并在“微时间”里探讨、交流、共享,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从而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 3、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炬。 正所谓“闻之不如见之”,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为“游学”。但多数时候孩子们外出旅游时,由于没有事先对目的地进行一定的了解和研究,没有制定详细的旅游方案,往往除了疲于奔命的游览景点外,在知识视野上收获较少,旅游的时效性较差。为此,学校借助各个小长假假期期,开展“我将旅游变游学”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尝试将某一项简单的旅游变成一次真正难得的“游学”。 由于孩子们在出游前做了较为充足的准备,使得旅游更有计划性,翻开一页页填写认真的“游学前期策划”与“游学归来纪实”,我们仿佛打开了孩子们那一颗颗热忱的心门;仿若亲见了那一个个感人的亲子活动瞬间!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从小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并能逐步培养孩子们的活动策划能力。 (三)、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德育。 学生的“自觉成长”就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打破“应如何”,使孩子正确的面对问题,引导其自信、快乐、自觉的成长。 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微德育特色教育材料,帮助家长们找到适合孩子年龄的教育途径。与在校教育达成共识。比如“挫折教育”这一主题明确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会很多,我们的孩子和家长都要正确面对挫折。能坦然面对挫折,对承受力、意志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并建议家长尝试着从下面五种儿童挫折教育,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第一步:疏导 第二步:鼓励 第三步:启发与尝试 第四步:借力 第五步:环境 …… 通过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材料,就若推开一扇智慧教育的大门,促进学生懂得自我调节情绪,懂得与人相处之道,遵循德育之道自觉成长。 仰望文化,俯瞰德育,文德对视,教育腾飞。教育是一种文化的过程,德育需要一种慢养的态度,为实现“更好的德育”梦想而工作,打造贴地行走的特色“微德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