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学校的武术特色项目,通过中国武术来引领学生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我校确立了《中国传统武术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多方面尝试,圆满的完成了研究任务,形成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教育部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指出各学科要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建议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下发的通知指出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要求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教学等推广和实施工作,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目前全区在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校本着全面开展,突出特色的原则选择了武术做为特色进行突破。同时,我校是沈阳市学科德育特色学校,寓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是我们的特色,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学科育人。因此通过利用体育课开展中国传统武术教育,进而实现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是完全可行的。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创新点 目前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设武术教学内容的学校很少,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剧和武侠小说,这说明武术教学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蕴藏的民族精神。目前我校有一部分学生在校外一直学习武术,他们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表演,为学校急得了多项荣誉,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才艺展示活动中,他们的精彩表演也让在校学生羡慕不已,已经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具有开展武术教学的师资和场馆,综合情况完全具备开展相关研究的客观条件。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传承中国武术的文化价值和德育功能,以及在武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完全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并已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之下的一个完备文化形态的武术,必然包含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并以之做主干和方向来构筑自己的理论基础。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构建起理解民族精神的过程。而武术教学由于易教、易学、易会等特点,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1、有利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打下坚实的武术群众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健康的体魄。 3、有利于促进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4、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感。 (四)概念的界定: 中国武术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其中又受伦理学、宗教学、中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美育等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并与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武术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使人们在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 二、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出在小学阶段开设武术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渠道。 2、通过开展传统武术教育,摸索出小学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3、通过研究,探索出传统武术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 (二)研究的内容 1、体育课中武术的教学; 2、学生大课间(团体活动)中武术表演的团队配合; 3、学生习武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学校的情况经过研究确定将《中国传统武术与民族精神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同时确定此次课题研究由学校德育主任徐琳琼同志作为课题研究的负责人,研究人员包括负责体卫艺工作的海菊凯老师和体育组教师,由课题组撰写出研究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召开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宣传动员工作会议。 2、实施阶段 由课题负责人牵头召开了课题开题会议,同时明确了各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工作任务,确定各项目负责人,全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在此期间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展示演出等方式,落实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在研究期间不断总结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在人力和实验经费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确保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总结阶段 在此期间,课题组多次召开会议,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部署准备结题工作,各项目负责人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整理了,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档,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和成果集。 四、研究成果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初现成效 1、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整合 为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效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实施了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操场上五块大型的宣传板,以“武术强身、武德导行、武技意趣、武道促学、武魂励志”为版块,采用文字加图片的方式,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又有武术活动的介绍。楼梯间一张张武术小明星的相片时刻激励学生们,武馆内一面面锦旗更是记载着学生们的荣誉时刻。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2、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整合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为了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学校将武术教学内容列入体育课之中,体育组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创编出武术校本教材,分年组设计教学目标,在体育课上进行落实,注重面向全体,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和武术的基本功及基础套路。学校创编两套大型武术团体操,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并将武术操作为班级大课间评比和学校展示的重要内容,通过活动评比推动学习效果。 3、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相整合 武术蕴含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武术名人身上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素材,为此学校以习武的英雄人物为核心创编文字及音视频两套武术校本教材,通过国学教育课和班会、品德课等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以武启德的教育,引领学生的精神方向,将德育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4、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整合 兴趣是孩子是好的老师,为此,我校启动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培训活动,成立武术社团,吸纳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参与,推行武术段位制,组织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表演,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兴趣。同时辅助成立了书法、国画、翻绳、剪纸、经典诵读等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艺术社团。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参加活动,孩子在活动中提高兴趣,增长见识。 5、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整合 我校将武术特色列入校本课程,创编了《泉园二校武术校本系列教材》,分为《武术套路集》、《武术圣地集》、《武术名人集》、《武术影音集》和《武术荣誉集》。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在习练武术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知识内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二)传统文化是学校发展助推剂 1、通过习练武术,目前全校近视率和肥胖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成逐年下渐趋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2、通过开展以武德为核心的传统礼仪教育,学生的思想品质、个人修养和民族精神等优秀品质逐渐形成。 3、随着国学教育课的开讲,学生们已经熟记《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等,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4、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多项技能和才艺,随着参加表演和比赛机会的增多,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明显增强。 5、学校形成了以武术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高。 我校于2012年年底,被沈河区武术协会授予为沈河区武术教学示范基地,2013年被评为沈河区文体活动基地,同年被沈阳市教育局和沈阳市文明办定为沈阳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学校的经典诵读社团连续二年获得沈河区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2012年,经典诵读社团与武术社团联合创作的《少年中国说》,将中华经典诗词与中华武术进行了完美融合,在全校家长开放日期间向全校家长进行了展示,场面壮观、气势如弘,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2013年5月,学校代表沈河区教育局参加了“迎全运”一百天倒计时表演,学校的团体操获得“最佳表演奖”;2014年1月,学校武术社团的学生参加了辽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走上了辽宁电视台的舞台;2014年5月,学校参加了辽宁省传统武术交流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2014年11月,学校在沈河区武术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七、课题研究的分析及结论
经过课题组近两年的研究,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们对武术文化的喜爱,看到了练习武术时坚忍不拔的精神,看到了孩子们在舞台上展示时信心满满的样子。孩子们在练习团体操表演时学会了团结互助,在登上领奖台时体会了顽强拼搏,孩子们在武术文化的影响下渐渐的体会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接受着民族精神的影响,并会一直伴着他们成长。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推广以武术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有利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