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小学语文生本教育中的小组讨论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3:59: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浅谈小学语文生本教育中的小组讨论

沈阳市铁西区兴工一校     杨学熙

在生本教育体系里,讨论这种交往形式、学习方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讨论者,他们个个喜爱讨论,也能够讨论。这种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感悟水平,促进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运用讨论法而进行的教学我们并不陌生,但它的实际境遇却不尽如人意。我们的课堂讨论往往局限于局部的讨论,许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进行,只是陪客。而发言的学生很多时候没有深层的个性体验,没有积极的思考和精彩的生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讨论,以教学为中介的多元、多向、多层次的交往只是公开课上的一种装饰、点缀,使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

生本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四重唱。而其中的小组讨论更是重中之重的学习环节,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所在。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快的融合进生本的课堂,如何能让任课教师更好的组织好生本教学就更离不开课堂上有效的讨论。

作为生本教育的实验教师,我在班级里开展生本教育已近一年的时间,对于生本教学理念下的小组讨论有一些自己的浅见和心得。

一、合理分组

以生本为理念下的讨论小组,每组人数不能过多,人数过多会影响小组内没人发言的时间,人数太少又起不到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补充的作用,因此设定每小组的人数为4人。根据我班的人数共应分为9个小组,因此我依据异级性原则先在班内选出9个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出了这9个人外,再选出9个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再分到每个组内。再选出班内9个相对较差的同学分到各组,最后剩下9个人依据男女生的比例和他们的性格特点等因素调配到各组内。到此四人小组的划分初步完成了,但这个分组未必就是最妥当的,还要根据平时的教学中的观察进行个别的调整,这就是动态性原则了,比如外向性格与内向性格的互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合理的分组是课堂有效讨论的必要准备,当然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愿性原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到达有效的讨论。

二、培训小组长

1)、明确小组长的作用,确立小组长的地位

小组长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组织同学,打造积极向上的小组学习团队,勇于担当起讨论小组的领袖角色。

2)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讨论在课堂讨论中遇到的困难,商讨解决的办法,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成功之处,交流经验。比如在我班的这9个小组中有两个小组相对较弱,原因是这两个小组内分别有一名学习特别吃力的同学。分组一段时间后,其中一个小组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而另一个小组却还是老样子。在小组长会议上,我让这个有转变的小组组长讲了她的做法,原来每次进行前置性作业时,这位组长都会做两份准备,然后在课堂讨论上就把其中的一份给组内这个学习吃力的同学,让他照着读,并鼓励他在全班交流时主动举手,还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地给他鼓掌。刚开始他并不配合,可是几次讨论下来他被打动了,也体会到了表达的快乐,渐渐地他开始积极地准备讨论的问题并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了。这个小组的成功经验被其他有同样情况的小组学了去,也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三、小组讨论观摩

观摩课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我们的小组讨论观摩在目的上也与观摩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进行全班性的讨论之前,选出一个小组大声的进行小组讨论,其他小组则认真倾听。这个小组的讨论结束后,全班一起就刚才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点,有什么不足之处是自己小组讨论中可以避免的,一番议论过后再展开各小组的讨论就自然会扬长避短了。

四、每节课前提出有讨论空间,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讨论问题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讨论与其他课堂讨论的不同之处就是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的,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在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让讨论更加“有效”。这上课前的准备就是我们生本理念下的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提出的恰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讨论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比如教学《一块特别的石头》一课时,我把讨论问题设为“你认为李四光身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问题的设计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有些学情较差的学生把这个“特别”理解为了“奇怪”,导致课堂讨论的中心有些偏离,尽管我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还是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第二天我把这节课又上了一遍,课前我把前置性作业的讨论问题修改为“你觉得李四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在准备讨论时也调整了自己的思路,结果讨论中出现了异彩纷呈的现象:李四光是个治学严谨的人、李四光是个坚持不懈的人、李四光是个刻苦钻研的人、李四光是个善于观察的人、李四光是个不轻信权威的人。就在这样的有效讨论中,课文的重难点知识一一被解决了,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提前布置前置性作业的学习,让学生有了一个个人先学的过程,为第二天的课堂讨论做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了很大的自信,有理有据的讨论是有效的。另外提前的准备也是一个预习新知的过程,这样一来讨论中才会出现纠正、反驳、补充等多种形式的交流。

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和技巧。

讨论的有效与否也取决于学生的发言是否言之有物,这就要看学生在准备前置性作业时是否补充了适当的课外资料。有效地讨论应该以课内为主线,以课外为支撑。另外契合课文主题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也会让讨论更加深入,更有利于课内知识的学习。我让学生先从补充名人名言开始入手,比如学习《争吵》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补充关于友谊的名言,学习《母亲的呼唤》一课就让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一段时间后我又让学生仿写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伟大的母亲造就了伟大的儿子——中国  戴丁一”这是来自我的学生的语言,也让这个小组的讨论更加精彩。此后我还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引入诗歌、小故事、时事新闻、影视作品、相关书籍等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讨论更加丰富有效。

六、合作意识的培养

和谐、团结的小组氛围有利于小组讨论的顺利展开,也是小组讨论有效的前提和保证,而小组的和谐氛围就要看小组成员是否有合作的意识。我让各小组商讨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字,设计小组标识,引入小组间的竞争,积累团队荣誉等一系列的做法让小组内的4名同学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当然就为小组讨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一学期多的学习,大部分孩子们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自主性强,把自己完全当成课堂的主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旁征博引,表述清楚,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别人的发言。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觉得很有趣,以前死板的课堂,因为讨论变增添了不少快乐,同学们也学会从嘲笑到鼓励,从怯懦到勇敢,一步步走向成功。另一个学生则说:今天的小组讨论中,李美琪向我提出了质疑,我害怕了,但她大胆的发言给了我勇气和信心,当我改正过来后,小组同学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我明白这是在鼓励我。学生们并不在被老师课堂上的口若悬河所吸引,而是更加关注彼此间或许并不高明的见解,在表达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我的语文生本课堂上,小组讨论已成为每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所占的比重和时间也越来越多,合理的小组划分,优秀的小组长,经常性的小组讨论观摩、精心设计的讨论问题、收集筛选资料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一系列的做法已经使课堂的讨论真正有效,全员参与的讨论使每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和教学目的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解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6-2 01:59 , Processed in 0.0161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