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过不少课,听过不少课,也评过不少课。有时在课堂上看到师生的状况,很是着急。多年来,我们习惯于围绕教学任务,沿顺自己思路,挥洒自己特长,最关心的是自己(教师)教得怎样,最得意的是自己表现如何。扪心自问,有多少教师能顾及到在课堂上的“感觉”,为学生谋求“幸福的课堂”。
其实,评价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学生的学习是否幸福关键在课堂。无论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课,只有学生找到幸福感,课才上得顺利,上出精彩,上到火候。
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就能找到幸福的感觉?本人通过长期观察和琢磨,觉得下面几方面比较重要。
1. 让学生时时感到教师就在自己身旁,可以随时得到帮助。
幸福需要人设置,需要人呵护。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大到难处时,如听不懂,听不到,看不清,想不出,多么希望老师给予提示、提醒。课堂上,教师是楼梯边扶手,岩崖边攀藤,动力仓的助燃,不是旁观者,也不是圈套设置者。不少课堂上,老师似乎为了体现启发性,或者某种目的,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总是问呀问,提了一个又一个学生,不厌其烦。还美其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感悟能力等因素,不可能发展得一样齐,或者能和已是成人的老师一样聪明,懂得那么多。吊吊胃口可以,让学生适当想想也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多想想也可以,问题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想出来的。课堂上,教师还是“老大”,点拨一下,提示一句,扶携一把是教师的份内事。有些学生说,一上某某老师的课就害怕,怕老师提问,我真笨。一个对自己逐步不自信的学生,能感到幸福吗?
教师也应是学生课堂幸福的提供者,是学生永远的依赖,是服务员,是安全的港湾。
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与学生同读同写同唱,让学生觉得很亲近。有的老师会说:“老师和你一起读,好不好?”,“你可以坐着读。”。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着感人的片段,学生流眼泪,教师也流泪了,这样,学生就感到教师和他们一样,有情有义,不是“大老虎”。
一些公开课,因为事先的安排和多次的预演,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揣摩教师的意图,心里肯定累,一定是不幸福的;相反,学生在课堂上能融入情景,自由思考,自主表达,那他一定能感到学习和思考的快乐。
有的课上,安排得一环紧扣一环,教具摆弄一套又是一套。教师忙,学生也忙的很,从这个角度看,这堂课还可以,但是从学生的感受而言,我们就不能打满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是把双刃剑,对师生的沟通可能有影响。
我们应耐下心来,好好说话,肢体也要好好表达语言,不要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学生也有思想,也有情感。
浓浓的幸福氛围,应该洋溢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专家研究发现,微笑、快乐、幸福是会传染的。教师有责任把学生中的特殊个体拉入到“高兴”的圈中,让他在幸福圈中体会幸福,提高感受幸福的能力。不管是什么情况,教师要有意地创设幸福的氛围,让特殊个体在点点滴滴、片片断断中逐渐感到幸福。这样的课堂幸福味更浓,汁更稠。
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说,有时候幸福很简单,比如一个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相信主动鼓掌的孩子一定是感觉到了幸福,而被鼓掌的孩子也一定幸福。他说,课堂上的幸福其实都藏在细节里,要靠老师去把握,一不小心就可能让孩子们感觉不幸福。
我提倡“近距离”教学,不喜欢“零距离”教学,教师就是教师,不要和学生一样见识,不要浅薄,不要做作,不必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师是可敬的引导者,可信的大朋友,不等同于相仿的伙伴,不是学生的一员,于永正先生的“蹲下身子问学生” 提法,很恰当的表述了教师在课堂中角色。课堂上,师生之间提倡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就像一只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安全又亲情,觅食又休闲,不能由一只鸡鸡带着一群小鸡,也不能“牧羊式”。冷落是幸福最大的杀手,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尽量让学生觉得“老师看到我了”,自己也是主角。
2.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出自内心的需要。
需要是一种本能,需要比 什么都重要。只要去想,就会产生追求的欲望,不需要就排斥。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有一定压力,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把学习当作需要,朦胧状态下,有的孩子把学习当作好奇和新鲜接纳了,有的孩子开始“碰钉子”, 好奇心受影响,对学习不感兴趣,如果老师再不注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就两极分化了。
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没了精神,下课就玩疯了。为什么?主要是课堂不对他口味,没有兴趣。其实,他也是痛苦的,捱耗时间多难受。课间10分钟成了最快乐的时光,玩的头头是道。我们老师应努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抓住学生心理,烧几道让学生可口的菜,让每个学生有胃口,让学生有饥饿感,想吃,出现几个“狼吞虎咽”。“众口难调”也要调。
饥饿感就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兴趣。“可口”的,首先,比较新鲜,有色有形有味,能吊胃口,吸引眼球,对课堂来说,教师要巧设计,尽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第二,要不断变化,不断出新,一成不变,开始再好,也会逐步失去光彩。因此,对课堂教学来说,不断出新不是一句口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需。
有的老师会埋怨,学生怎么不爱上自己的课。这些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多年不变,能叫学生喜欢吗?比如,识字教学,把字范写在黑板上,书空几遍,认读几遍,抄写几遍,第二、三字还这样教法,学生教死了,自己也教死了。师生都不快乐,上课成了负担,课堂是“黑色”的,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学生为什么爱玩,玩时放松,没有负担。我们为什么不能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轻松一些。多研究一下学生的“玩”:玩的状况,玩时不吝啬的出汗出力,玩时出奇好的智慧,玩时的主人翁意识。
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的马钧教授说他曾经听过两堂“认识圆”的课。一堂在一所名校,一堂在一所乡间小学,前者老师的课准备得非常充分,按照提出问题、演示、让学生作答的环节严密地进行,学习很系统、很扎实,但孩子们很严肃,没有笑容。后者上课只是随便在黑板了画了个圆,然后拿来了自行车模型让孩子自己“捣腾”。看似没有章法的课上却妙趣横生,学生津津有味地转着模型的轱辘,相互之间据理力争,然后在老师的肯定下露出满心欢喜的笑容。马钧说,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幸福校园,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他们自主、自律、自能的学习,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能品尝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关注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积极而主动,始终有兴趣地生活在课堂。于永正老师的“角色表演”,斯霞老师的“花中漫步”,李吉林老师的大气的情景设置,窦桂梅的“信心加油站” ……都在把课堂打造成让学生觉得是自己的“幸福小屋”。
有的青年教师模仿电视台的娱乐类节目,搞一些“眼光题”、“运气题”来抢答,是个创新的举措。但需要提醒调侃、刺激都是为了激活课堂教学,更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课堂,不能喧宾夺主,应该为教学服务。把“玩”引进课堂,就是不断地把课堂变得丰富和新鲜,让学生对课堂如对玩一样因喜欢而感到幸福。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让学生渴望学习。
3. 学习的乐趣在探索,探索中充满快感。
有时人讨厌唾手可得的东西,人的尊严有时不愿接受施舍。学生在课堂上的幸福来自征服,在征服困难中展露出勇气、力量、智慧。曲经探幽的过程本身就是好奇和乐趣。到展馆和去探险的感受就是不一样。多设置让学生去体验、求证的教学环节是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有些老师提出“让学生跳一跳”是对的,“精讲多练”也是有效的。
课堂上学生无事可做,只长耳朵就坏事了。一定要要让学生设法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头脑动起来,整个课堂就像流动的河,有浪花,有涟漪,有风起潮涌,有拍岸击沫。
有些老师很会引导学生去探索。如他们会说“还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大家想想看。”“除了图上这个情节,还能有哪些情况发生?”
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时空,不要局限和满足点点滴滴、眼前、教材上的知识达成情况。
让学生在追求中磨练意志,在探索中感受幸福,越战越勇,每堂课都应该为永不言败的勇士拉开序幕,提供平台。没有学生想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长不大的孩子”,除非老师要他这么做,总是包办,不相信学生,给教师自己添烦,给学生添烦。
欣赏自己经过劳动所得的成果,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你见过母亲望着自己孩子时脸上的微笑吗?你见过农民站在田头看着自己洒过汗衫的庄稼吗?成就感就是幸福的源泉。
4.学生觉得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
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游戏室,刺激,:学生为什么喜欢上技能科和室外课,放得开。能尽情发挥,自己能露一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管在别人看来是怎样不行。课堂应该是精英荟萃的地方,每一个学生都能确信自己是最棒的,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优势都得到发挥。学生最得意的是自己表现是最好的,老师认可,同学羡慕,冠军非我莫属。
智慧型老师在课堂上是不揭学生的伤疤的,他们注意学生自尊,尽量把学生的亮点放大,长处变长,优势得到发挥,满足学生“做强”的心理。我曾听过一堂课,老师让学生读课文,有几个学生把比较长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赢得自来听课者一片喝彩,有几个学生读的内容很少,有的是和老师一起读,但这些学生有的被老师请到黑板前写字,字写得很不错;有的表演起来很投入。课后,我和这位老师谈到这个细节,这位老师说,你看他们都很高兴吧,就够了。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你可能担心那几个读得不太好的学生,朗读水平什么时候能提高?课前课后叫他们多练练,未尝不可。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当那么多人出他的丑。他们本身就怕出丑,不能让他们带着压抑上课。
记得自己以前做过这样的事,在课前就把课上内容对部分学生进行无意中的“泄密”,知识光放在老师这里不行,只要能转化到学生那里,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方法越巧越好。有人看到有的教法新颖,会说某某老师真会“忽悠”,我想,这里的“忽悠”不应该是贬义词,只要不偏离教学的专题,“忽悠”是一种能力,一种行动,一种追求。我真希望出现更多研究和实践“忽悠”的老师。
有些课堂,有的学生学生小手直举,甚至站起来,喊出来,希望老师提他们,说不定,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他们的得意之作。教师要尽量地满足他们,不因自己爱恶和成见而不加理睬,让学生失望和灰心失气,看是小事,说不定是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性格和幸福的开始。.
5.时时都有成就感,不在大小,而要常常有,人人有。
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是影响学生“幸福感‘关键因素,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能品尝幸福。失败总是让人痛苦,一无所获总是让人失望。
成就感包括预想目标的实现和意外的收获。
老师要设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为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于学生个性差异,他们的目标可能不一样,有高有低,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自认为的成功。有的成功在别人眼里算不上“成绩“,但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可能会高兴得不得了,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教师不能对学生自认为幸福的东西不屑一顾。
意外的收获更让幸福。学生都有自己审美标准,判断能力。有的学生说“:这堂课真好听”,“我表现得真棒”,“这位老师真好”,“原来是这样”……幸福溢于言表。
谁都不想做无用的人,谁也不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谁也不会保证事事如意,学习也是这样。
课堂上,就看老师怎么引导学生认识“成就”,训斥、激励、疏导、安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支持,成功才能有希望,在充满希望的课堂上,学生才能为目标而努力。这样的课堂流动着良性的思维轨迹。
有时,幸福就那么现实,一点发现,一点创新,一点意想不到,都能成为“成就”,都能引起兴奋,都能成为幸福的“引爆点“。
课堂作为生活的一个宿影,让每个学生都有幸福的感觉,这是对理想课堂的追求,也是新课改所表述的低线。如果问我们老师还能在课堂上再做些什么,那就多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师生共建幸福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