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借势发展自己的学校 ——做教育家型校长听后感 反复听报告以后,虽然对自己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不敢有过多奢望,但还是有想办好学校的美好憧憬。 1、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我区自2008年以来大力推动外显校园文化的建设,我校有幸成为首批打造学校之一。借此契机,我校从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近50万元用于学校外显文化建设。2011年,借省级规范化学校复评之际,我校又投资8万元进行了教学楼走廊文化建设和部分教学设备,从而使学校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外显的文化营造氛围,内在的精神文化夯实根基。学校倡导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书香校园建设成就显著;民族传统文得到传承,将《弟子规》作为学校课程;开发了各个年级的经典古诗文诵读校本教材,每学期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进一步丰富完善学校课程。以梆鼓秧歌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以优点卡和七彩争章为载体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孩子们守纪律、懂规矩、明礼仪、讲秩序,师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校风逐渐形成。校园,成为师生和谐幸福发展的乐园。 2、立足民俗求特色,让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我们港沟中心小学在前期学校特色活动梆鼓秧歌的基础上,执着于民俗文化的开发探索,探索一条融校本课程的开发、社团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体的民俗教育之路。 我校以民俗文化为载体,让学生学习民间工艺,体验节庆文化,了解民风民俗,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学校也借此立足民俗求特色,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力求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民俗教育情境。将一楼的传统文化长廊集中展示了弟子规、论语、古诗等经典传统文化;二楼的民俗文化长廊结合我校开展的相关社团活动及相关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介绍了梆鼓秧歌、陶艺、铁艺、剪纸、手工的相关内容。充分展示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熏陶着学生的成长。目前学校开发的民俗特色项目“梆鼓秧歌”日臻成熟,成为学校民俗文化的代表。其他如陶艺、铁艺、纸艺、木工、民乐等民俗文化项目也日臻完善。学校每周五下午2节课时间集中开展活动。保证每个孩子都参加一项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不仅民俗文化在我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还拓展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3、搭建教师成功平台,让教师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 我们农村学校要想提升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农村教师得以发展,必须要大力开展教研活动,走科研兴校之路。因此为老师搭建成功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享受专业成长的幸福,争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是我们港沟中心小学不懈的追求。 学校规定每年的4月、9月都是教研活动月,学校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学和教改的研讨。无论是大组教研,还是年级组研讨,每一个老师都充分的参与其中,感受着教研带给他们的乐趣,体会着教研带给他们的成功。在这样的环境里,青年教师有了一个高起点快速的成长着,中年教师有了一个再发展;老年教师有了一个新贡献,体会着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和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所带来的幸福。开放课堂,欢迎同事、家长等走进来听课。开放成果,将自己实践的经验与别人交流。把主动学习别人和主动帮助别人都作为自己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教研组内相互听课后,进行集体评课,针对组内每位教师的课进行教法、学法等方面的比较,取长补短,并撰写教学反思或研究报告,这样的合作研究唤醒教师的团队意识,每位教师都发自内心地感到彼此的不可缺少。老师们的教研热情让我感动,有时他们为了完成一个课件或教学设计要忙活到放学后很晚。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中老年老师对年轻教师那种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近几年,我校多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去年我校3人被评为历城区骨干教师,3人学科中心组成员,今年又有2人获历城区教学能手称号。 4、构建书香校园,让师生在书香中快乐成长 我校致力构建书香校园:清源书吧、清源讲坛、清源文学社为师生们提供了阅读交流感悟的平台。我校坚持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给每位教师购买各种教育专著,如《爱弥儿》《走在行知路上》等。给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报刊杂志。报刊的种类在遵照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前提下,完全是老师们自由选择。另外每年一次的读书节系列活动也使学校充满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也将会继续抓好书香校园建设,让读书成为每位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