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阅读感悟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8:14: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这是项目组活动时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很多人是看不进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我能如此静心去阅读,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的经历所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期结束前教育局的视频会议,使我觉得作为教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根据视频会议的精神进行师德感悟的撰写,而对于我来说,重不在于反思,而是更高层次的提升。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我喜欢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的悟性、活力与自觉。更吸引我的是,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对于这本60万字的著作,我没有本事一口气读下来,但对于其中有关德育的理论,还是给予我很多的启示。我不是学校领导,有些对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我选用跳跃的方式阅读。而对于德育与价值观中“教育的重量与承载”,温总理的那句“只要孩子在,教育在继续,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更给予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句警醒,更感受到肩上所承载的分量之沉重。

    对于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解读,让我了解到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和“五育”的划分,导致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错位。书中德罗布尼斯基的观点: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这不就是“全员德育”的理论基础吗?

    过去的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而书中所述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都具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提倡“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理念,不正是我们现在越来越觉得孩子不容小觑的理论支撑吗?

    在可能的道德教育资源极其表达方式列举中,我发现自己从教的数学学科,从学科内容上,有公理、公式、原理、计算、数学家和发现;可用的学科方法:推理、演绎、归纳、计算;而蕴含的道德价值“严谨、理性、坚韧、审美”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些就是属于数学学科的道德教育范畴,并不是原来我们狭隘的认为,一提到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生硬的创设情境,死板的加入爱国主义教育!

    这本书我还只读到上篇《道德与价值观教育》,重在理论阐述,我的认识也还相当浅薄,相信后面的《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会更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实景,让我从中收获更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沙发
发表于 2015-6-9 09:14:07 |只看该作者
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03:55 , Processed in 0.02387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