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目的,不是评判,而是唤醒,更是善的传递、爱的共鸣。”道理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也是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作者就做到了这一点。下面我来谈一下我读后的感受和我平时的做法: 一、 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杨老师主动体贴地问询、慰抚、激励,学生也那么无间地交换心声、倾诉、感恩。有意栽花,无心插柳,短如微博“互动”,长若绵绵“情书”。杨聪显然是一个深谙此道的“心灵捕手”。 我一直研究的课题是《对话形式日记的研究》,把日记改变形式,其目的也是能和学生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走进孩子的心灵,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杨老师是我的榜样。 二、 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杨聪有良好的记录教育生活的习惯,留下了大量的日记体“杂”文。教育生活中的无数个白天与黑夜,每有所见所闻,所困所惑,所思所感,他就会拿起笔,真实、全面、细致地记录下来。杨聪说,写“教育随记”本身既是一种纪念,又是一种收获。如果不记,自己的努力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烦躁和失落,觉得教育成了虚无,回头一看,什么也没有;而记了以后,就会有意识地去做,边做边思考,使自己做得更好。做和写都能有滋有味,那是因为每次回头,都能看到自己的脚印,哪怕是平常的,浅浅的…… 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思自我、反思每件事情、反思每一个细节。我们走过的路证明这我们的成长,那就让前行的路走得更踏实坚定一些吧。 三、师爱也要充满智慧 教师要以真诚的心去关爱学生,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而关爱学生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怎样让师爱更充满智慧呢? 我总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的“差”只是暂时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总是向学生暗示:你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天才!平日千方百计去激励学生而不是批评打击学生,尤其对待“差生”更是抓住其点滴进步,大加表扬和鼓励。因此,他们总也“差生”不差,信心十足的努力去做。 人人都有爱的需要。冰心曾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能产生伟大的力量。“差生”在家往往缺少父母之爱,在校又缺乏师生之爱。其爱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于是便产生“孤独”、“自暴自弃”甚至“孤僻”。针对这些教师要以心中爱的火苗去点燃他们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信念。这样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无穷的信心与力量之火。切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让我们处处为学生着想,用爱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让师爱充满智慧,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开始。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不仅尊重他们的人格,更体现在当学生出现问题、犯下错误时,老师不急着发火发怒,也不是一味地说教说理。应该给学生说话的权利,给学生阐述想法、观点的机会。当弄清事情,查明原由,获悉学生的心理状况后,老师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肯定会更好。 让师爱充满智慧,我们需要时间,需要坚持。就像杨老师一样贵在坚持。任何一件事开头很重要,而坚持很可贵。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往往缺少最重要的东西——坚持。如果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进步很大,积极性很高,我会有一种成就感,于是哪怕花再多的时间,再多的精力也心甘情愿。但当看着自己的学生在我苦苦辅导之下成绩仍然不堪入目时,我不再坚持;当想到自己的学生思想恶劣,而且行为逾来逾难以接受时,我选择放弃。但教育绝不是一时之举,教育是一个漫长的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的耐心与信念。在暑期的调查中,我了解到一些行为较差,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也变得悲观、无奈。他们会这样认为:我们自己的孩子脑子笨,学不好了,连老师也教不好了;我们的儿子老师都不愿意管了,实在是管不好;孩子读书肯定是不行了,就希望她不出麻烦……家长的这些想法,使老师感到心酸:如果一个孩子,他的家长放弃了,老师放弃了,那么他自己呢?肯定也是自暴自弃,或封闭自己或放任自己,更不必谈理想了!所以,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坚持的信念,我们将带领孩子走得更远! 孩子的心灵像一架弦琴,其中一根是和弦,只要我们找到了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振动,发出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教育真的是一门艺术,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生的追求。行走于教育的路上,我愿意用屈原的话激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