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余映潮《教学创意例谈》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2:3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听余映潮《教学创意例谈》有感

曾多次观摩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示范课,今天再次聆听了余先生的“教学创意例谈”专题报告,感觉老先生讲得很是实在。理论实,举例实,堪称实实在在的一堂讲座,我也实实在在的受到了启发。

余映潮老师先讲解什么是教学创意。“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思,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  随后又提出“教学创意”的五种基本要求: 1.讲究课文研读; 2.十分重视教学思路的勾勒; 3.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课文;4.做好课堂活动的设计; 5.增美之处在于教学手法。然后以实例讲解“教学创意”。

听完讲座,我深深地认识到,要想教学有创意,必须做好文本研读。没有文本的细读,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上海师大的王荣生教授曾说: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合适。教师对文本把握不准、不透,对文本的解读流于肤浅,缺乏有深度的细读;解读依赖教参,分析单一,缺乏多元的思考;对文本的解读无视时代与阅读者的学养积累,以自身解读替代学生阅读等等原因导致了课堂低效甚至无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重视课前准备,也就是做好文本细读。

什么叫文本细读?叶圣陶先生认为: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解释为“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说法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就是 “充分阅读”文本,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老师首先要读进书里去,面对文本时,教师要首先用自己的眼和心去进行接触,思其真,品其巧,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①这主要看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担任好主导的角色,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性。这就要求老师要有深于学生的理解,要求教师必须读出更多的东西。

那么如何做到文本细读呢?

一、沉入词语,在字里行间阅读。

带着对语言的敏感,沉入文本、深入语言之中体悟。慢慢读、慢慢品,一遍又一遍,在平淡的语言中品出深意,努力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例,这首诗,是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诗中值得品味的词语有很多: “残损”、“摸索”不说,仅举两例。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为何说“该”是我的家乡?明明就是! 那“湖”指的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如此仙境一般祥和美丽的家乡,现在如何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的无忧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

这一个“该”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失去故乡、国土沦丧的深深地剧痛,一种无法言说的内心的撕裂般的疼痛!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一句中,“运” 字很是耐人寻味。“运”,力量发自肺腑,自心而出,这是一股抗争的力量、上进的力量、向往着光明与温暖的力量,借这手掌,作者表达中国人民的奋勇与永不绝望的希望。

二、关注时代背景,站在写作者的角度研读。

对于一些年代久远或与今天社会背景相差很大的文章,与其上下求索其微言大义,倒不如还原其情境。切不能抛开背景去空谈。

以《陋室铭》为例:陋室因居住者品质高尚而不简陋的主旨比较好理解,但如果只理解至此就显得浅了,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刘禹锡愤写《陋室铭》的背景,学生理解就会深刻很多。刘禹锡被贬和州,本应住在衙门里,可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举动可气坏了知州,他命人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州见此,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意,品质之高不言自明,课文理解就会更深一层。

同样,很多古诗文都很适合使用这种背景还原法,另外散文也一样运用。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教散文,需要朗读和串讲。只能由对文本有切身感受的人来朗读,只能由对文本有深刻理解的人来串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朱自清眼中的春、鲁迅心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钱梦龙老师曾说:“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来,才决定怎么去教。”只有教师在准备阶段的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才会实践进而实现课堂上的高效率、高效益,让我们细细去读,慢慢来品,读出写作者心灵的震颤,读出文本的真味。

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结束本文: “慢慢走,欣赏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沙发
发表于 2016-1-20 11:48:06 |只看该作者
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朱自清眼中的春、鲁迅心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钱梦龙老师曾说:“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确实品出味来,才决定怎么去教。”只有教师在准备阶段的对文本的充分解读,才会实践进而实现课堂上的高效率、高效益,让我们细细去读,慢慢来品,读出写作者心灵的震颤,读出文本的真味。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2

板凳
发表于 2016-2-29 20:33:08 |只看该作者
xm54137 发表于 2016-1-20 11:48
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朱自清眼中的春、鲁迅心中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钱梦龙老师曾说:“教一篇文章之 ...

就是要读出作者心中最初的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07:42 , Processed in 0.0185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