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012vip12634 于 2016-3-2 16:53 编辑
怎样让你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西营镇初级中学 段秀仓
众所周知,绘画、音乐、表演等是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似乎毫无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创新成了教育的核心,而绘画、音乐、表演等也逐渐走入了教师的视野,有了施展的舞台,而它的作用也逐渐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一、以画激情,以音乐创情,以表演展情,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起到了学文育人的目的 如今的中学生,从小由动画片、卡通画、电影电视陪伴长大,它们对绘画、音乐、表演等有着比成人更特殊的理解和感悟。根据阅读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这种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阶段性特征,让绘画、音乐、表演等走进阅读教学课堂,是多角度拓展学生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是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名作,文中“买橘子”一节内容感人至深,给人的心灵留下了深深地震撼。教师在讲述课文时,引导学生把父亲那肥胖的身躯、蹒跚的脚步、艰难的动作绘画出来,通过绘画将教学信息强烈而鲜明地传递给学生,以画激情,一定能使学生对课文所反映的那种异常真挚与志诚的亲子之爱产生深切的体会。并会产生一定的联想,沉浸在那真挚的父爱之中。 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那种悲壮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强烈地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朗读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那段时,我用《国际歌》为其配乐,《国际歌》音乐的庄严雄伟、气势磅礴,与文章内容和风格相吻合,学生跟着齐读,在书生与乐声的融汇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在场的每个人的感情,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 我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用歌手王菲的同名歌曲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伴着熟悉而优美的旋律,学生深刻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和意境,并当堂完成了诗歌的背诵。 二、以画释文,以表演展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乐于去画,乐于去听,乐于去表演。从动机心理的角度看,让学生动手去画,去听音乐,去表演,学生不仅愿意去画、去听,而且也强调了多种感官全方位积极地参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创新能力。 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在扫清语言障碍之后,放手让学生画漫画,“围绕着狗的主人是谁”,奥楚蔑洛夫进行了六次变化,让学生画出了整个的变化过程,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镌刻在了学生对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且画完之后,同学生们互相对比每人的绘画,指出了与课文内容不符之处,好处根据,修改漫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紫藤萝瀑布》一文,描写紫藤萝的内容,写得精彩,让人不得不拍手叫好,但紫藤萝距离一般的学生生活稍远一些,光靠优美的文字还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对美的感知,而出示了紫藤萝不同的优美画面之后,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对紫藤萝的感知以及学生的审美意识一下子有了质的提高。 三、丰富了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气氛不够活跃,教师学生缺乏激情,学生知识呆板、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音乐、绘画、表演等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能力 对于意蕴丰富的古代诗文,在教学中,学生可在教师引导提示下,通过语言文字所提示的形象信息进行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组合成画面,即让学生在意念中绘画。因为“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字句之外”。由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培植学生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领悟诗文的意境美、艺术美作用明显。 在学习了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后,我安排了一次音乐听说练习。先放钢琴曲《秋日私语》的录音,让学生认真地听三遍。第一遍依据题目对乐曲的意境有一个初步印象,第二遍通过教师提示,进一步深入体会,第三遍联系以往对“秋”的体验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口头描绘一幅秋景图。大家积极动脑动口,联系实际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并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代的诗歌节奏感强,多能吟唱,让学生领悟诗中的内涵,想象诗人所处的境地以及感情的表达,让学生能吟唱古诗,是创新能力的又一体现。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人的语言,想象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我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诗歌中细细朝雨、轻轻扬尘、清新客店、依依杨柳、惜惜相别、悠悠难舍的艺术形象,别有一番让人回肠。我轻轻的问学生:“难道这不是一幅优美而略带感伤的画卷吗?”接着就有一位有绘画天才的学生脱口而出:“让我画一画吧!”我顺水推舟:“同学们都试一试好吗?”学生群情振奋,根据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不管作品的质量高低,我想,在绘画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美的学科,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的画卷:三峡的壮丽美、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小石潭的凄冷美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把自己对人、事、物的喜爱投诸于笔端,绘画出来,投诸于表演展现出来,从中可以判断学生情感的倾向,从而体现了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的高低。 我在教学《惠子相梁》一课时,让学生把文章改写成话剧的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认领了惠子、庄子、鹓鶵、鸱等角色。在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当中,各种角色的性格特征,文章的价值取向已经内化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更新了语文教学观念,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 语文教学,学生们普遍认为其它学科语文毫无关系,通过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绘画、表演的不断运用,学生们深刻感觉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忽视任何一门学科,因为学科的渗透性越来越强。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内容,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绘画、音乐、表演等走进课堂,学生不是静坐在那里被动地听老师讲,而是学生动手去画,亲耳去听,亲自去表演,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由一幅幅画面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通过听觉去感受内容,通过表演去表现内容,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知识的获得效率高,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对阅读有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阵地,让音乐、绘画、表演等走进语文课堂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创新,越来越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