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是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在教学安排的起始阶段便艺术地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导课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开好头,以下设计的程序就会行云流水般顺畅自如。好得导课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故知、新知,教师带领学生非常自然地温习旧知识,领悟新课程,共同迈上知识的新台阶。好得导课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 一、导课的分类 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导课设计大体可以分成四类: 1. 学段导入 学段导入又称“起始课”,学时一般为1课时。普通学校一般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当学生从一个学段升入到另一个学段学习时,教师通常要精心设计一节起始课,以激发学生在新学段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明确自己在新学段的学习任务并较快、较好地适应新教师、新环境、新目标、新要求,开始新一段的学习生活。例如:首师大一位实习教师,选择了李斯特的《人生前奏曲》作为实习学校高中起始课的教学内容。高中生活就像人生前奏曲,教师机智地选择这个教学内容,联系了高中学生的实际,引发了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思考。 2.单元导入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现在教材的呈现方式追求板块化、单元化,以整体内容方式进行陈述。教师对于单元、模块的教材内容拥有较大的开发、拓展空间;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对其单元中的各部分内容也容易形成完整的印象,并围绕单元主题逐步进行建构性的单元拓展。人音社第十四册教材《非洲的灵感》的单元导入,设计了让教师模仿非洲黑人鼓手的形象,手拿 非洲鼓,边敲边歌边舞走进教室,学生的目光顿时全部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教师鼓励学生一边敲击,一边舞动,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非洲的田野,非洲的生活与非洲的音乐世界。教师将具有典型非洲风格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导入了《非洲的灵感》单元主题。 3.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特指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初始阶段,它与后面的内容紧密相连。导入新颖、流畅,下面的内容就顺理成章;导入直白、生涩,一节课的教学就不易生动活泼。课堂导入的设计能够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用心,是否具有艺术性。如《非洲的灵感》中,欣赏中非民间歌谣《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与几内亚民歌《寻找朋友》时,教师先以大量图片介绍中非自然景观与人民的生活,在学生观看图片的同时,自然而轻声地播放音乐,让学生边活动边感悟中非的民族民间歌谣,体验歌谣与民歌所传达出来的中非人民的生活与情感,辨别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帮助学生较快地进入音乐,使他们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4.环节导入 课堂教学有若干个教学环节构成,当教师精心、巧妙地将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时,环节导入也就实现了。艺术性的环节导入,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教学自然而有序地逐渐进入高潮,用音乐震撼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非洲灵感》中“咿唷嘞啦”做的环节设计: 击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极富动感的鼓声中模仿教师击鼓的动作。 歌唱环节:当学生击鼓兴致正浓时,教师放开喉咙歌唱,学生被教师的歌声感动,情不自禁地模仿着简单的旋律和动感的节奏唱了起来。 舞蹈环节:教师见学生基本跟上了歌唱的节奏,便轻移双脚、摆动身体挑起了非洲舞蹈,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也有兴趣的尝试边跳、边唱、边击鼓——自然引入舞蹈环节。在全班的积极合作中,大家全身心地去体验动感迷人的刚果歌舞曲“咿唷嘞啦”与刚果人民的火热生活,在欢快、热烈的情绪中将教学推向高潮。 二、导课的形式: 传统导课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复习前课内容引进新课的方式进行,也有的教师直白陈述教学内容。这样的导课设计毫无艺术可言,不可能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创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按照音乐教学新课标、新理念的要求,教师教学设计的艺术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导课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大体有如下几种: 1. 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下,经过探究,自主发现本课的教学主体内容与知识技能。如《劳动号子》音乐欣赏课,北京针织路小学的音乐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阶段目标:导出本课课题——劳动号子 搬桌子(请四位同学将前面的讲台桌搬到旁边去,四人连拉带拽,没有成功) 提问:“他们搬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力量没有统一。” 提问:“谁能想一个办法,如何使力量统一起来,轻松地把桌子搬起来?” 答:“一人喊口令,大家一起使劲儿。” (当教学进行到这里,就能看出这节课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了,新颖独特的导入形式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教师继而说:“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了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不知哪个喊道“杭育杭育”,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早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劳动号子这种音乐形式可以说已很久远了,自从有了人类的集体劳动,就有了最原始的劳动音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古老而悠久的音乐艺术——劳动号子。“(出示课题:劳动号子) 2. 层层铺垫、拾阶而上 有人把教学过程比作阶梯的攀登,有目的的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学生就会自然而然进入教学情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协调、统一。请看从德国教师匹特的课例中演绎出来的一个教学片段。 音乐欣赏课: 《第一交响曲》马勒 老师用手拍出《两只老虎》的歌曲节奏,边拍边问:“大家猜一猜这是那首歌曲的节奏?”答:“《两只老虎》” 师:试着走出节奏,边走边唱。 学生边走节奏,边唱歌曲。 当歌曲结束止,教师伸出三个手指,带头唱道:“三只老虎,三只老虎,一直没有耳朵,一直没有尾巴,一直没有鼻子,真奇怪,真奇怪。”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创作新词,一直唱到十只老虎。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看,刚才大家唱的歌曲表达了什么情绪?” 答:“欢快活泼、热情。” 教师评价:“大家说得很对,刚才的乐曲是大调色彩,所以情绪较为欢快、热情。下面我们把刚才曲子中的第三个音符降低半个音,听一听是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悲伤、难过žžžžžž” 师:“我们按这种方式,放慢速度唱,看看情绪有什么变化。” 生(唱小调旋律):“悲伤、压抑、葬礼。” 师放音乐。 师:“大家都感受到了音乐的情绪。这是作曲家根据一幅反映林中的小动物为死去的猎人送葬的版画创作的,这就是马勒《第一交响曲》中的音段音乐主题:今天我们就欣赏这首名曲。” (出示课题) 3.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世界的情景,在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师生间交互性积极对话,在情景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情感的碰撞与共鸣——这就是情景创设的特殊作用。成功的教学通常用此方法进行导课。 例如南京一位小学音乐教师,为了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室黑板一面的墙都用纸裱糊起来,画上远山、森林、小溪、草地、河流、花朵和他们美丽的校园。教师讲课时,根据需要将画上的情景信手拈来,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往往产生新奇的艺术效果。笔者听课时,教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来了一些远方的客人,让我们把山顶上的小鹿含来欢迎我们的客人好吗?”孩子们立即缓呼缓吸,发出舒缓的“呦”的长音。老师又说:“小溪边的青蛙也想跳过来,和我们一起玩。”孩子们立即发出短促的跳音。教师继续引导“我们的客人还没有时间去参观校园,怎么办?”孩子们马上接过来:“我们为客人唱一首歌曲《美丽的校园》。”这一连串的发声练习和复习歌曲活动,生动、有趣、自然、流畅,优美的歌声连接着那幅美丽的画卷,令我们不禁赞叹:“多美的音乐课,多幸福的孩子。” 当然,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不能一一例举。导课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经历,是否准确把握一节课的主题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艺术想象力。做到了这几点,教师就能设计出具有艺术性的课堂导入,使教学自然而流畅地过渡到新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