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造具有生命力活力的课堂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07:18: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观后感 
     观看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讲座,感慨颇多。现将所思所想整理如下: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讲座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讲座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重要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在现实课堂中认识任务、知识技能获取压倒一切,导致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厌倦。丰富复杂、具有无限创造潜力和创新活力、充满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生命从我们心底消逝了,教育者尚不觉;学校业已成为学童避之唯恐不及的“牢狱”,浪漫少年眼里缺乏天真、纯洁,放出的是无奈、茫然的眼神。这,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吗?为什么自古就以智慧闻名的民族,就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呢? 
   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教师要以关注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每一个新发现、新见解,并给予积极评价和热情赏识。即使学生的某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错误的,也不可漠然视之,或许一个天才就会在不经意的漠视下消失。课堂上师生参与互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正是我们所期冀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智慧的、有浓郁的人性关注和极强的生命呼唤的。在这里实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学习,课堂把自我实现,开拓创新的权利归还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也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只有教师有了动力,才能推动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师的动力从哪里来?又该怎么表现呢?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学生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应从根本上关注人、关注人的灵魂。作为研究人的教师,就应以学生为本。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了精辟的解答:“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师爱是育人的根本,师严则是育才的保证。严于律己、严于待生,是一切育人者必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但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教师不应放过任何问题契机,及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从中感受教师人格的魅力。 第二,教师应当具备课程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传授知识,关注教学进度,片面地强调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这标志着教师将以自己的独特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课程的生成中去,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地凸现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而唯有如此,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才能健康成长而得到奇迹般的自由释放。 第三,教师更要具备交往意识。 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与”为“教育交往”,以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这里的交往包含了两重意思,一是教师要有交往者的意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有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不要使自己高高在上,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相互合作、各尽所能、各扬其长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是放任不管,任其发展,而是要及时正确地相机诱导,关键时刻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弃。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5:26 , Processed in 0.02606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