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在当当网买了一本《吾国教育病理》,读后发觉这是一本批判中国教育的书,而我们这80代的年轻人确实是深有体会,顶着素质教育的光环,在各种实验的教学下,其结果是真的难以从容接受。正如作者书中提到的分流,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背负传统的科举制度,每家的孩子大都在出生的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选择权,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如此一来,用好的成绩来回馈这种待遇显得理所当然起来了。对生育高峰的我们的教育成为了社会的主要话题,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验连连不断,为了培养更优秀更全面的人才,提出素质教育,但真真实实的就是只是提了一个概念而已。学校的好坏,家长的评价全部依赖于学校的升学率,而升学率却直接挂钩于考试成绩,实实在在的量化。中国的任何教育形式,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涉法让孩子们少去接触外部人员,主要一是避免孩子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二是社会敌意过多,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多个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学会如何相处,如何打交道,如何合作,甚至如何去爱,这才是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融入。今年班主任培训的主题是“有爱的教育,如家的校园”,我想定的这个主题主要是让我们的班主任要有爱与责任,这个爱与责任不仅需要我们老师要有,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我们能得到一次升华,让我们的爱与责任感去感染学生。让我们珍惜在一起共事的日子。人们相遇相聚 ,或在一起工作,或在一起共事 ,或在一起生活,不过就是很短的那么几年,对于整个人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故相遇相聚便是缘 ,是缘乃当珍惜。世界这么大 ,你我在此相遇 ,因为地球是圆的。其实即便是圆圆的地球,但是真正能走到一起的,又有几个呢?比如春节发短消息拜年,你会发现其实与我们生命有缘的人不过几十个,最多也不过上百个,相遇难, 由相遇而相知,相行,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更难,在一中,珍惜我们的缘分。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在我们对往日的回忆里,会多一些温馨。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让学生争第一,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永争第一精神可嘉,但是只有一个第一,对于那些第二,第十的同学又当何论呢?他们是不是都活在第一的阴影之下?只有第一才成功,那么那些第二,第十的同学是不是就是失败者?就连那些第一名也都活在第一名的阴影里无法自拔。现实已经生动的告诉我们。第一不一定是成功者,况且现在“第十名现象”已经生动的告诉我们最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学校中的那些第一名,那么高考的声名赫赫的高考状元们,最终成功的有几个?很多高考状元进入北大清华之后,很多都默默无闻。反而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同学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也要关注那些相对后进的学生,不要把所有的荣誉和赞扬都给第一名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怀。 如家的校园。第一种状态,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状态,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没备好的课,回家备;批不完的作业,回家批。第三种状态,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明确把自己的人生价值锁定教育,于是一切有价值的活动都围绕着教育展开,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就是教育活动,就是有教育的意义了。离不开教育,我们看到教育的情感与智慧,看得到教育的希望与光明,看得到教师发展的美好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