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构建有效科学课堂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08:50: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构建有效科学课堂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之一。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有效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就要重视学生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由此,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快乐的科学课堂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分步做了探索:

一、在求趣中导入

课堂的导入贵在创新,重在实效。我们应不断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大胆尝试,以期尽快把学生的探究之心吸引到课堂中来,由此,进入探究主题。那么,如何出奇制胜的求趣呢?

1、在品尝中导入

科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出鲜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易让学生感染并接受。例如,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块糖,接着把糖放入水中,说:同学们,现在水有什么变化?学生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都一致认为水会变甜,教师请一位同学尝一尝,并问:甜吗?学生说:不甜。学生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教师趁机抛出问题:为什么?学生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回答:糖没有溶解。教师引导:你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怎样加快溶解?这样,轻而易举的形成了自己的探究问题。

2、在画画中导入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天生就是一个个小画家,通过画一画来导课,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蚂蚁》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小朋友们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学生一听能画画,都很高兴,开始动手画。当然,孩子们对于蚂蚁身体的构造是不清楚的。画好后,我又说:“你们的蚂蚁画得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观察蚂蚁吧!”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跟随老师进入下一个“观察一只蚂蚁”的环节中去了。

3、在演示中导入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如在《自行车胎为什么会爆裂》一课的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你见过乒乓球自己会跳动吗?” 学生听后感到很新奇,自然的睁大眼睛:教师先准备两杯水,一杯凉的,一杯热的,把乒乓球放在凉水中,拿出来放在烧瓶口上,然后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乒乓球果然跳动了。教师演示后,学生急切地希望探知:乒乓球为什么会自己跳动呢?他们惊奇地议论着、猜想着……思维打开了闸门,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当然,设计有趣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在愉悦中猜想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在愉悦中唤醒

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想象,由此大胆并合理猜想探究主题成因。例如,在进行《弯弯的月亮》的教学时,在学生了解到不同月相的样子和名称之后,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我适时提出,“你们认为月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学生的猜想被唤醒了:(1)月球的一半总是发光,然后自转形成这一现象;(2)月球总是发光,是地球自转形成的;(3)月球反射太阳光线,并绕着地球运转形成的……由此可见,猜想是多种多样,学生猜想被激活了,这些猜想能够引导学生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探究的兴趣被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

2、在愉悦中点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把学生引进有趣的科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合理猜想不断被点燃。

如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时》一课时,我就不断的创设快乐的情景促使学生的猜想不止一次的被点燃。首先我出示一只鸡蛋和一盆水(用的是一盆浓盐水,并未向学生说明),“如果将鸡蛋放入水中,这只鸡蛋是沉还是浮”,学生一致猜想鸡蛋沉下去,但当我将鸡蛋放入水中后,鸡蛋却浮在水面上。猜想与结果的不符,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学生连忙拿出自己的鸡蛋放入水中,却沉了下去,学生的好奇心就更强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自然产生了两种假设:要么是鸡蛋的问题,要么是水的问题。这样,探究欲望更加强烈,探究更有指向性。

3、在愉悦中拓宽

在学生猜想时要注重强调学生的个体思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智能去思考、去发现。如我在教学《水面的秘密》时,提出一个问题:向已装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入几个曲别针而水不溢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了自己愉悦的猜想之旅:1个也不能放;只能放1个;可以放5个;最多放10个……结果放了50多个水仍未溢出来。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水不会溢出来?”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有学生说可能是水中存在肉眼看不见的小空隙;有认为与杯子形状有关;有的说与水中存在空气有关;有认为是曲别针不占空间的;还有认为是特制的水;也有的认为是未发现的水的新性质……这样,这一教学内容的核心就在学生的愉悦的猜想中诞生了,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指明了方向;更使学生明白:猜想要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作根据,它不是凭空的猜测。

三、在快乐中实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基于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快乐的探究空间,反复探究,收获自己成功的愉悦。

1、趣味性的材料

我们提供的材料既要注意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出发,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同时要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那么就会形成合理假设,明确探究主题,明确探究思路。例如:研究月相成因时,我提出我会用一个篮球来模拟月球,学生一听是非常熟悉的篮球,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篮球是用来打得;篮球还有这个作用?怎么模拟?……就在此时,我顺势拿出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篮球,学生恍然大悟:月球是个不发光的球体;我们能够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白色的球面代表反射太阳的光的一面;黑色的球面则是……。就这样学生依靠材料这一纽带,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2、多样的探究方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提高探究实效。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如在执教《弯弯的月亮》一课时,在学生完成对月相变化产生原因的猜想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我适时的引导,“同学们,你看月球离我们这么远,而且又这么大,如果进行实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阳摘下来做实验,那怎么办好呢?”引起学生对实验探究方法的反思与思考,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方法。

3、亲历探究过程

我们要让这一个教学环节成为学生快乐探究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的过程,才能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收集、整理、分析事实,探求规律,形成科学概念。

如教学《弯弯的月亮》一课,为完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在实验探究这个环节上,因此我就注重借助分步的模拟实验搭建了这个平台:第一步:吊起学生胃口。首先请一组学生扮演地球上的人,用黑白球代替月球,用一面墙代替太阳照射过来的光线,学生上台演示月球的运动模式。为了加深对月相产生原因的认识,我又组织了全班共同的探究,我拿着 “月球”(一半黑一半白的篮球),围绕着扮演地球的同学们进行运动,由此巩固学生对月相变化的理解。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积极快乐的思维状态,明确了月相形成原因,亲历了探究过程,共享了探究喜悦。

四、在拓展中发挥

科学教育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探究,再通过探究来生成新的问题,打破时空界限,醉心开展课后的后续性研究活动,将探究成效的最大效益发挥到极致。

1、及时延伸

学生在完成相应的探究之后,教师抓住学生动心的知识进一步地引申和拓展,帮助学生寻求一些课外的开放式的实验探究课题,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弯弯的月亮》一课中,在交流还想研究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还想了解有关月相的一些问题:月相在形状上有变化,那么出现的时间、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课下实地观察,并记录事实,这样才能更凸现探究的深入。

2、应用拓展

在学生获得概念和规律认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科学和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科学的探索者,又成为生活的建设者。如做个玩具小气枪、设计自动浇花器等。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需要快乐的科学课堂,只有教师注重精心设计快乐的科学课,科学课堂才会紧紧抓住学生的探索之心,学生才会喜欢探究,主动探究,享受探究的快乐,学生实效、高效的探究活动,亦落到实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4-11 02:00 , Processed in 0.01708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