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18:48: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班主任是“班集体灵魂” ,班主任工作是育人的工作。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更复杂、更丰富了,对班主任来说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他们每个都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那么,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如何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关键就在于班主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班主任的爱

班主任进行感情投资,以爱育人,以炽热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果”的故事就是在教育学生时用爱感化学生。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坭块咂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咂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颗糖……”这个故事真的让我感动,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思想品格、个性特征很不稳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班主任要把师爱奉献给学生,用诚挚炽热的情感去热爱、尊重、信任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热点和兴奋点,做到师生心心相印,产生教育的“热效应”,促使学生向教师所期望的方面发展。

第一、班主任要通过创设教育活动情境、营造师生人际沟通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开启学生的心扉,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目的。班主任可以与班级的学生在一起,确立目标、拟定活动计划、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活动乐趣,并在这种主体对话的情境和主体交融的氛围中,轻松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真正切合实际地指导具体的人、个体的事,使学生感受到师爱的崇高和温馨。

第二、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家庭环境,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了解学生各时期的人际关系。要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需要倾注真挚的爱。最令我们班主任头疼的是“问题学生”、“后进学生”,对这些学生,我觉得更应爱护他们,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看到自我价值,你的每一句话都能让他们感到是在对他们倾注真情,使师爱和师诲如春分化雨般流入学生心田,激发学生内在向上的愿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二、严和爱并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高尔基教育学院当校长时,一群小流氓似的学生让他伤透了心。他发现几千年的教育学“多少辉煌的思想,多少著作多少荣耀,同时却又是一片空白”,“连一个小流氓都应付不了”时,非常苦闷,中于哟一次,他“从教育绳索上失足跌下来了”,失手连抽了最难伺候的学童扎陀罗夫(他可是个一拳就能把马连柯揍扁的高大个男孩)三记耳光!扎陀罗夫竟然从此收敛了,学生们也奇迹般的变得听话多了……这个故事给我感触很深。他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工作者所推荐,就在于它们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班主任工作要严而有格,爱而有度,严和爱相结合,把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对学生,对社会负责。严”和爱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没有严的爱不是真正的师爱,严是爱的体现,爱是严的目的,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发自内心的真爱,也只有这样的爱,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化学生,促使其进步。

第一、班主任要严以律己。“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的言行举止处处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但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传播者,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真诚投入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育学生,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二、班主任要严格管理班级。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

第三、班主任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一言一行都很神圣,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宽严有度,对学生的要求是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如“问题学生”、“后进学生”的教育,表扬鼓励要先于其他同学,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表扬鼓励。班主任提出的教育标准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位同学。班主任在采取批评方式进行教育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不要为一点中小事而小题大做,批评不休,要善于控制自己,理解学生心中的感情波澜,理智分析、思考面临的问题,寻找教育时机,选择教育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正确引导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班主任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 “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被动,疲惫不堪。其实班主任更多的是指导者,而非管理者,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个体的身心状态和发展需要,从班级群体的实际出发,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给予个体或群体以适当的指导、引导,包括学习指导、交往指导、人格指导、发展方向指导等。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在班级指导中,要求班主任做一个倾听者,让学生有时间、有心情去陈述、去解释、去表现。要善于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说给他们听,由他们自己来分析、判断。前不久,网站上有一篇报导,说的是有所学校为了教育学生,把部分学生的违纪行为偷拍下来做成纪录片,召集学生集中一起观看,当有个学生看到自己经常出入游戏厅、录相厅的镜头也入了纪录片时觉得无地自容,特别羞愧。如果适当地引用象这样的一些反面教材来引导学生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会起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无论是直接的对话,还是间接的联系,班主任对于学生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都要作出分辨和分析,并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予以及时反馈。反馈要建立在对学生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主要不在于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表扬或批评、赞赏或惩罚,而在于激励和行为指导。在班级指导中,班主任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无论是自己选择了教育,还时教育选择了自己,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班主任作为“班级导师”,应以积极的情绪、开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班级成员,让每一位班级成员可以在自己的激励和引导之下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去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乃至体验生命的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6 07:37 , Processed in 0.0245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