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3-29 14:44: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文帅 于 2011-3-29 14:48 编辑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志伟 陈白茹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是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由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主持,以区属泉州九中和第二实验小学为实验学校,共有12位教研员、12位一线教师,中学的6个学科、小学的3个学科参与实验,是一个综合性课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教学,教学方式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独立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一致性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然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理论认识与实践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深入。丰泽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课堂表现被动,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据此,提出了该课题的实验研究。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该课题组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理论成果,课题已获结题。

一、形成了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而探究课躬行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度才是探究课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活动计划和方法,自主地开展活动,自主地发表观点,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二)民主平等原则: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出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而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的需要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创造动机,因此,教师就必须以民主平等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摒弃自己是权威的想法,做一个学生探究道路上的顾问。

    (三)兴趣性原则:开设探究课的目的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探究活动能否达成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科学性原则:在开展活动课时,既要做到开放、创新,也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探究内容的选择、探究目标的确定方面,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避免理论性太强,过于抽象和专业化,以免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力求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维持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五)开放性原则:探究的具体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可以适当拓宽和深化,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都可以。活动的场所、时间也不仅局限于课堂,也可以适当的向课外延伸。

二、构建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及学科模式

    各学科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①设境-质疑-究疑-释疑;②设境—设问-究问-释问。由于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在问题解决策略基础上,故称之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最终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得出问题结论,获取新知识。各学科在一般模式下可以有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变式。

    例:中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过程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安排成三个环节来进行,即设问——究问——答问。一堂课中,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但探究的模式却可以是一致的。

    (一)设问。设问即提出问题。首先,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固然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也必须在梳理整合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有效地提出问题,或直接发问,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文本。其次,问题提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故事寓言、名言警句等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设问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及教师的个性而具体选择。另外,一堂课问题的具体安排设计也应具备科学性,问题宜精不宜多,多个问题时必须设计成由浅入深地发问,具有层次性。

    (二)究问。究问即探究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推理能力、考证能力及判断能力等的培养。首先应审明问题的要旨,明确是“问题式”还是“验证式”问题。一般来说,语文学科的问题大体有两类,一是“问题式”,即要求探究结论;二是“验证式”,即要求验证或判断结论的对错,赞同或反对。其次,要围绕问题的要旨进行合理推理,在推理分析中必须查找相应的论据以便佐证观点。最后,推导出结论。

    (三)答问。答问是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活动过程的一个总结,让学生对设问、答问的情况进行说明,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写成书面报告,根据问题而定。不论哪种形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获得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策略

    (一)构筑民主平台,培养主体意识

    ①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认知环境和心理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

    ②以情育情,培养主体意识。教师要养成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意识,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满怀热情地伸出援助的手,给予帮助和指点。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学生的乐学精神,“使学生成为充满快乐的人,抬起头走路的人”,促使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维

    “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

    ①善于从教材、参考书、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提问、设问,首先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善于筛选出最适用本模式的教学内容,然后对那些适用本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面的详细思考,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围绕教学任务设问,一是适度,设置问题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难易适度;二是有梯度,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三是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注意广度和深度。要问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将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将学生的观点引入到课堂,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讨论;还要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留有空间。只有这样,探究才能有效地开展。

    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人人都在学习,但并非人人都会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得出问题的“问题意识”,要善待提问,使学生知道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和解决一个好问题同样重要,引导学生“于疑难处质疑”,“于无疑处质疑”,“于核心处质疑”。要善于表扬、激励,创造民主氛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知道问题探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从学生的角度讲,年级越高,主动提问的比例越小,据调查显示:小学生主动提问的比例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8%,因此刚开始运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不可能具备模式所需要独立学习的习惯,要迈小步,循序渐进,分阶段走,各有侧重。第一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教材的习惯,努力设法从教材中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第二阶段侧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他人的观点中概括、提炼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反思自己的观点,从争论中吸取精华,提出新的问题。初步掌握一些提问的技巧与方法。第三阶段主要是培养问题的质量意识。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这一过程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可急于求成。

    (三)发挥教学机智,相机引导推进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陷入这样的提问误区:提问、听取学生回答、对答案进行点评,然后迅速进入下一个问题。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这些都折射出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有些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清楚或者不完整,在了解学生的反应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识别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然后根据这一类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些水平相当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信息,帮助学生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同时通过恰当的引导,引发学生互相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丰富、调整自己的理解,使各自的想法、思路明晰化和外显化,让学生了解、共享他人的观点,实现学生对自己元认知策略中漏洞的弥补。特别要注意的是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的点评。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预测,为他们的解释提供证据,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等等。

四、摸索出了适用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若干学科课型

    例:中学语文——构建“名著复习探究设题”课型

    八部必考的文学名著在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有10分,但学生在基础年段的阅读积累有限,甚至有些学生从没有阅读过《考纲》要求的这几部名著,高三总复习很难保证学生有充分阅读名著的时间,有没有一种有效的复习策略能够既达到复习应试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名著的经典价值?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验证,发现引导学生探究设题是复习文学名著的好办法,初步构建引导学生“探究设题”的课堂教学结构,它要求学生既要设制问题(包含题干、设问、分值),又必须设制答案要点。具体框架如下:

    (1)要求学生针对情节内容以判断题的题型进行设题。教师指定一定量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设题,比如“宝玉挨打”情节、“香菱学诗”情节等。学生为了设题就必须熟悉这些情节,搜索可以制题的关键点,比如人物、地点、经典对白及主要情节等,再以判断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把自己设制的判断题提供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作答,让学生在合作共享中强化对情节的识记。

    (2)要求学生针对情节内容以简述题的题型进行设题。设制简述题比设制判断题的难度会大一些,它要求学生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教师指定情节中的主要故事,从微观上把握主要故事中的情节要点,这样学生才能设制出相对准确的答案。另外,在学生交流简述题的设题答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指导强调简述故事答题的三要素: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指导学生审题答题的严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同时明确应试答题上的一些技巧。探究简述题的设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要求学生针对情节内容以阅读简答题的题型进行设题。由于这类题型设计的难度远远高于前面两种,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第三种题型的设题活动前,必须先做好以下这些铺垫工作:完成第一轮的小说类阅读的专题复习;②学生大体了解文学类阅读考查的能力要求以及具体的考查点。学生有了这两种储备,设题才会有针对性,探究设题活动才会有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所设的题进行合理归类,问题的旨向明确学生的答问才有针对性,设制的答案要点就会更准确、合理和科学。当然这一过程的生成性强,对教师的专业挑战是明显的,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让这一活动更有效。通过将指定的情节作为文学类小说阅读的文本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和评价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文学类小说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经典名著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通过这些探究设题的实践活动,师生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成效:学生既熟悉了情节,又能提高审题和答题的能力;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经典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反复揣摩、深入探究中提高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在第四阶段的课题实践中,发现基础年段的阅读教学大多数还停留在讲读层面上,很少引导学生探究,长久以往会让学生的思维渐趋冷滞,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热情弱化,于是提出“拓展探究”和“知识体系导引探究”设想,在必修1诗歌单元和记叙文单元的教学中进行实践和研究。实践证明,这两种课型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题实验的研究,对丰泽区中小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泉州九中和第二实验小学两所实验学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因为集体备课及观摩公开课,也带动了同备课组、同教研组的教师参与研究,有更多课题组以外的教师由此而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题虽然已经结题了,但它的研究价值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探究式教学基本模式、策略,从实验学校开始推广应用,进而影响全区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化地实现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09:59 , Processed in 0.0168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