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PW5706513 于 2016-7-26 11:25 编辑
不同的家长 不同的策略 洪范分校 臧玉娟
看完了邓学志老师的《与家长过招专题讲座》,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我感受颇多,邓老师所讲到的很多问题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的,面对这些问题我有时用的方法并不正确导致在教育孩子时效果并不好。郑老师在与不同家长交往中,都做到了尊重、理解、宽容、谦让和真诚相待,他确确实实是从家长的角度做班主任的,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家长,感动了学生。因此,他的学生和家长才会心甘情愿地围着他转。 工作以来,家长工作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根据不同的家长类型,采取不同的家访方式。 一、有教养型家长 这是最理想的家长,每个班主任都希望碰到这样的家长。但是很遗憾,就好像人生终究不可能完美的道理一样,这类家长数量并不是很多。一个班,能够偶尔碰上那么几位,就算我们的运气好了。 这类家长在教育子女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宽严适度。在教育子女上,他们比较讲究科学方法,对待孩子也比较开明、平等。对此类家长,我们在家访的时候,可以抱着学习、交流和探索的态度和家长沟通。对学生的一些在校表现,我们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的策略,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我相信,只要你的态度是诚恳的,家长和你打成一片是很容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家长一般都比较有主见,而且知识面比较广,我们和他们交谈时,不要老摆出教师的派头,总想教育人家。和他们交朋友,平等交往,应该是会受到他们欢迎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我们班侯新慧,任心怡的家长平时在教育孩子都很有自己的主见,经常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我也很乐于和他们做朋友,平时也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他们交流教育心得,侯新慧的妈妈不会在网络上买东西,他还让我帮忙在网上买教育孩子的书籍,这使我感受到,家长真正的把我当成了朋友。 二、溺爱型家长 这类家长很多,中国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孩子甚至溺爱孩子。哪怕是那些对不听话的孩子恨得牙齿痒痒的家长,内心里依然非常疼爱孩子。很多孩子不听话,实质就是家长过分溺爱的结果。当初一味溺爱,后来管不住孩子了,就抱怨他们,甚至对孩子“拳打脚踢”——这几乎是溺爱型家庭教育管理孩子的一般性规律。 和这类家长交往,我们不能够太聪明。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就直话直说。那样的话,会让你很被动。因为对这类家长来说,在他眼里,他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使出了错误,他们也认为很正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甚至还帮着孩子隐瞒、包庇。如果他们的孩子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了,他们往往偏听偏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正确的,错误都是别人的。一旦他们的孩子受伤,他们就着急得不得了,仿佛那是天大的事情,一定要你班主任给个说法。 对这类家长,家访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谈话的难度。如果不是为解决矛盾,仅仅是为改正孩子的错误,谈话时,我们不妨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对孩子的爱,他们在心理上接纳你之后,你的谈话才会奏效。适当地送一些高帽子,在家长高兴的时候,恳切地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再告诉他们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往往是和这类家长谈话成功的关键。 如果是要处理矛盾,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先肯定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然后再和他们讲清楚事情的过程。适当地时候,要帮助他们分析一下溺爱的危害,让他们惊醒。这样,你的谈话才可能成功。 三、放任不管型家长 这类家长,通常是家长难对付,孩子也难对付。他们一般对孩子要求不高,而且很有可能自己当年读书时,父母要求也不严格,但是现在他却凭借好的机会,经济社会地位都还不错。因此,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很低,甚至还主动劝老师不要太着急,孩子以后会有出息的。 对这类家长,我们谈话的关键是启发和教育他提高认识。他的思想转不过弯来,后面的谈话就是对牛弹琴。在家访之前,我们要针对这类家长的问题,多查找有关资料,必要的话,还要做一点记录。在具体交谈时,你的证据越生动,越有说服力,他们听进去你说的话的可能性就越大。 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一些反面例子,让他们在别人的悲剧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危险性,往往能够很快地转变他们的思想。 郑学志老师说:他喜欢感动,也喜欢感动别人,因为在感动中我们可以和家长朋友打开心扉的交流。当然,这样的教育效果肯定是很好的。在郑老师一个个感人的例子中,我明白了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教育者角色,进行平等沟通。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商量的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进一步和家长进行共同分析,力争达到共识。 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努力让家长树立对孩子教育的信心,谁都是不希望老师批评自己的孩子,尽管他是所谓的学困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技巧,要以孩子的优点作为切入点,并将孩子的闪光点放大,这样家长才会相信老师真的在关心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叫过来胡乱说一通大道理。 同时还要注意,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家长的威信和作用。教育学生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的辛苦和付出,向家长献爱心,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力量,而且家长看到越来越懂事的孩子,会发自内心的感谢和信任教师,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