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PW5706514 于 2016-7-27 00:02 编辑
《老师要和家长等距离,和孩子零距离》
洪范分校 丁露
观看完了郑学志老师的《与学生家长过招专题讲座》,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我感受颇多,郑老师所讲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的,面对这些问题我有时用的方法并不正确而导致了在教育孩子方面时的效果并不好,有时弄得自己也很着急。视频当中,郑老师在与不同家长的交往中,都做到了尊重、理解、宽容、谦让和真诚相待,他确确实实是从家长的角度去做班主任的,因此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家长,也感动了学生。今天,家校共育的教育原则基本成为共识,不少老师都愿意“面对面和家长平等交流”,在拉近彼此距离中更好地教育孩子。 一、“与家长等距离就是与家长零距离;与学生零距离就是与学生等距离。”“等距离”和“零距离”看似矛盾,却相互依存。观教君以为,前者指向的是“公平”,后者指向的是“信任”和“爱”,说的是教育最为核心的几大命题。 “等距离”意味着,老师需要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和每个家长都应保持基本相同的距离。当老师在班级管理上能够做到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一视同仁地和家长沟通,自然会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赖。有尊重和信任作为前提,老师和家长自然能实现“零距离”地交流、相互配合。试想:如果一位老师和班里几个学生的家长相处得如同兄弟姐妹,距离过近,这对其他的孩子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 老师和孩子“零距离”的最重要标识是,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爱他、喜欢他、关心他。比如,一个班级进行民意测验,每个孩子选出他心目中的“老师最喜欢的十个学生”,假如每个孩子都能在他填写的答案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教育就是每个孩子“零距离”的,也是和每个孩子“等距离”的,一定是成功的教育。 二、“把别人孩子当成自己孩子去爱;把别人孩子当成别人孩子去教。” 这句话的前半句很好理解:爱生如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用心去对待、去教育。后半句看起来不太容易明白,细读起来能领会其中的玄妙处。这里头说的是“尊重”,因为学生不是老师的私有财产,也不是老师的附属品,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选择权利的个体,老师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需求和选择。看来,把“别人孩子”当“别人孩子”来对待、来教育,也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呵。 三、“微笑不是技术,而是爱与尊重的自然流露。” 今天的时代是崇尚“专业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时代,当老师,是门技术活儿,需要专业自觉和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搞“技术主义”,而应首先弘扬人文精神,“把对学生的热爱尊重与教学方法统一起来”。“热爱尊重学生,又教学能力强——热爱尊重学生、但教学能力稍弱——教学能力强,无所谓热爱尊重——不热爱不尊重学生,又教学能力弱”。 一位老师是不是对学生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尊重?其实孩子们的心里跟明镜似的;微笑的技术或许可以渲染一时,爱和尊重不是源于自然地流露,就没有教育的力量。时间是衡量教师是否具有人格魅力的最好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