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尊重每一位学生,注意倾听他们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和问题,并及时帮助和指导。我觉得尊重才会平等,和谐才能轻松,只有在宽松、自主、愉悦、合作的氛围中,才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乐意去思考、探究问题,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充分张扬个性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要运用关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情景等情感信息方面的交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敢说、敢想、敢做、敢问,为学生提供敢于自主学习的空间,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我觉得教师不应该只做教给学生1+1=2的教书匠,而要做有思想的教师,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懂得怎样教,更要清楚为什么教。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一贯正确的指导者”,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学生的学习朋友和引路人,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学生的学习朋友和引路人,要求老师必须真正把握学科教学和学习的特点、重点、难点,把握学生的学情,将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和学生一起来探索学习。同时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操作者,实现了教师角色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根本转变。切实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角色”作用,摆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 例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局,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如果在讲课时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这正好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学习的教育新理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