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生个体情感上的体验,注重学生态度、信念、情绪以及情感上的管理和沟通,通过教师在管理中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情感控制,实现自我管理,为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提供有力的支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这是班主任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在管理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个体自身素养的提升。本文从班级氛围的营造、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学生良好情感培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促进学生自身全方位的发展。 一、打造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学生情感稳定发展 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情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俗话说:“好的制度能够让坏人变成好人。”良好的班风的营造有助于学生稳定情感的发展,不至于学生会产生情感上的波动,削弱学生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因此教师在班干部选拔、班规制定、学习模式改善等方面都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在班干部选拔和班规制定上采用民主的原则,争取学生的意见,提高班级管理的成效。例如,班干部的选拔是很多学生重点关注的事情,都希望自己能在班级里担任一定的职位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并能够被任命。班主任对选拔的规则进行了调整,减轻学生在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对抗感,争取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中,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对于班长的选拔教师改变以往以成绩好作为选拔的条件,并转变为有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强的学生来担任,除了学习委员外有成绩上条件的限制,其他的班干部任何学生都有机会参选,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配合班级管理的热情,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二、增强师生互动,构建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感 1.班主任要树立情感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 班主任是学生心目中模仿的对象,在青春期萌动的阶段,很容易教师就成为学生心目中言行和情感取向的模范对象,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形象中传递健康的情感倾向,成为学生效仿追随的对象。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发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发挥身边人典型的模范效应,对学生的行为以及情感成长产生激励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例如,班集体中有的学生为了帮助生病的同学,主动到他家补课,给同学耐心讲解课堂上的知识,最终让同学跟上班级课程的进度。班主任对于这位同学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赞扬,并在班上作为典范激励其他学生效仿,营造和谐、互帮互助的班集体氛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愉悦感,有助于师生之间构建融洽的关系,促进班集体健康发展。 2.选择有效性沟通,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及反馈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很多的信息涌入学生的眼帘,由于学生辨别信息能力薄弱,容易收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对学生的情感认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情感成长的道路上出现摔跟头、走弯路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掌握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思想波动,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情感上的困惑,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指明灯。例如,班级中有位学生因为一次没有考好而情绪低落,认为自己成绩下降了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不会在受到教师的喜爱,同学的信赖,觉得同学都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就每次进教室低着头,没有了自信。此时教师就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找准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变化,以及对问题的认识等,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消除这个心理上的情节,理清思路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爱是每一位学生都需要的情感关爱,这种爱来自家长、教师和同学,学生希望自己成为每个人重点关注的对象,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在自己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希望教师就像朋友一样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像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增长,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例如,班级中刚刚转来一个新同学,则教师需要让新学生尽快地融入班集体中,则要给予这位学生更多的关注,让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来自班集体的温暖,促进其快速地融入。同时班主任对于各个班干部也要事先做好沟通,对新同学的加入多多给予帮助,让他感受班级同学的关爱,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情感认识的形成。综上所述,实施情感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幸福感,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崇敬感,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自我接纳感和认同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纠正和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经验的积累中增强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促进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