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5:37: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在人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许多教育家都把少年儿童的习惯养成当成教育的第一要务,不少有经验的教师也把习惯培养当成工作重点,抓住不放,直至习惯养成,因为他们体验习惯养成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习惯,习惯有好有坏。习惯是怎么样养成的呢?它是和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分不开的。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们在长期逐渐养成难以改变的行为,成为自动化了的动作。比如学生吃过早饭,背起书包就往学校走,不用家长催说,十分自然,习惯还跟一个人的需要、兴趣有关。如讲究卫生,锻炼身体,看书等等,养成习惯后,如果受到破坏,就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伴随一生的成长。怎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父母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然,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父母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有以下几点,提供父母注意:


1、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有的孩子喜欢自己拿勺吃饭,虽然吃的很慢,桌上、地上、衣服上常有菜汤、饭粒,但家长却不急不躁。坚持每顿饭都让孩子自己吃,并一边鼓励、一边教孩子进步方法。还常常夸孩子“真棒”、“真好”、“有进步”使孩子非常开心。不久,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己吃饭,还学会了自己穿脱衣服。入学后成了班上小朋友学习的榜样。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只要父母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2、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在一旁画画。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文文,我去骑车,你去不去?”文文对爸爸说“我和炎炎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爸爸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文文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爸爸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3、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在朋友家玩的时候,一位父母对我说:“我家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接着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学校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有一定的因素


家长可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1、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环境的行为。


例如我们想帮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但今天晚上有最精彩的电视节目,明天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后天晚上家里又要请客,孩子根本没有早睡的机会,或者早睡的习惯尚未养成就一再遭到破坏。那怎么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2、耐心的引导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指望孩子马上就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比如很多孩子从学校回来后就喜欢看电视,谁说也不听。家长非常生气,一见到孩子看电视,就走过去粗暴地把电视机关掉,任由孩子哭闹。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不看电视的好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说清道理,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摆脱对电视的依赖。


3、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例如孩子玩完了玩具,顺手把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家长因该注意到这件事,对孩子说:“真乖,真是一个会收拾玩具的好孩子。”孩子得到家长的称赞,心里非常高兴,下一次更乐意把玩具收拾好,渐渐就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了。但家长的赞赏应着重控制在言语和态度上,尽量少用买玩具、买东西吃等鼓励方式,因为这些方式若使用不慎就会变成一种“贿赂”或交易。


4、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


5、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有一位母亲很怕她的孩子不吃她准备的食物,每次拿东西给孩子吃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地问:“喜欢不喜欢吃?”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


此外,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孩子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6、默契的合作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例如家长正在称赞孩子自己吃饭,不用大人帮忙,奶奶走过来说:“别让他自己吃了,弄得地上全是饭粒,身上又脏兮兮的。还是大人喂他吃饭,又快又干净,多省事。”这样孩子刚刚开始自己吃饭的兴味全被打断了,自助的好习惯又怎能养成呢?


除了以上6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父母都能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22:29 , Processed in 0.01755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