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为班主任,当你接到新班级时,要主动地向前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了解班级情况,迅速记清每个学生的名字。让学生通过“谈谈我自己”“这就是我”等即兴演讲,向班主任展示自己。班主任要有 意识地展示自己的心理,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班主任要亲自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了解。通过家访、电话联系、校信通短信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圈子,和家长保持联系,是一种和家庭联系的重要的方法。 (二)尊重、理解、真诚、保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爱,需要倾听,教师或父母,没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可事实上,许多教师或父母与孩子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甚至常常发生冲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真诚的沟通,很多时候,我们与学生之间就要互相尊重、理解、真诚,对学生不愿公开的事情,要替他们保密。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学生才能愿意敞开心扉,和老师做朋友。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会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所谓接纳,就是不使用命令、指示、教训等权利措施,把学生看作是可以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朋友。班主任要用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学生感到教师能对他的思想与情感给予接纳,从而创造一种自由的、开放的、无拘无束的气氛。班主任要训练自己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了解学习的个性和他们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能及时判断学生的情绪,观察到他们的内心。 正确聆听是谈话的重要的保证,如遇到学生吵架,班主任千万别动怒,无须漫无边际地大道理一番,这时要耐心地听他们“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从听中了解,从听中分析,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达到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教育的目的。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教师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那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将造成严重损害。在学校里,班主任与学生直接接触每天都有5~6个小时,要比其他学科教师,比学生父母接触孩子的时间更多,班主任在孩子心目中印象是深刻的。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乐于接纳教师的职业,每天精神饱满,满面春分,真正体验到教育教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那会使学生很愿意和你交往,你一定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因此,班主任无论处于何种心理状态,都必须注意控制和调节自己不协调的情绪,切不可把学生当做“出气筒”,否则最容易给学生造成逆反心理,从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