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学校课程建设反思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0:30: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pyjyj5f13 于 2017-7-14 00:54 编辑

我校围绕“体系”战略布局,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和创新素养”核心素养为引领,高瞻远瞩的谋略,向重点领域整合迈出新步伐。
(一)前期做法:积极尝试,拉开大框架
一是围绕一个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体系化的课程支撑结构化的素养。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后,我校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帮助每个学生释放自己的潜能,为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为核心理念,为了实现以“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核心素养和突出专能的成功公民”育人目标,我校在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以国家课程为重点,校本课程为特色,构建了“潜心潜能”文化为价值追求的“大课程”体系。
二是突出多元要素,开发课程资源。强化核心素养,重点领域整合,统筹课程资源、统筹育人目标、统筹教育力量,培养家国栋梁。事实上,平阴二中依托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校友、高校、校外专家等力量共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共开发整合,开设了“汽车学堂++”“传统文化吃得上”“护士体验”“3D打印”“微观天下”“行走实践课”等50余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体验基础、发现潜质、拓展潜能、成就自我”为课程核心要素,以“展示互动教学”为主要策略,通过多种课程实践形式实施课程的分级走班教学和兴趣特长课程的分类。走班教学,长短课、自主选课等演绎课程三大板块的关系:基础型课程为根、拓展型课程为枝叶、探究性课程为花果,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保证课程上挂下序全面有效实施。
三是强化实施保障,完善课程管理。“课程从来处于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地位,因为课程改革也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孤立的课程改革,它总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其他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的配套与支持,课程改革便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校以多方支撑体系支持课程建设全面发展。设立课程开发与管理中心;校长集体参与;全校人员统筹协调;确保机构、人员教育师资有保障:课程管理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由校长室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发挥各部门不同功能着力于课程,保证课程得以正常、有序、有效、科学运作。汽车学堂、护理体验站、心理宣泄吧、科技创新实践室、机器人工作室、食堂课程设施、社区资源等设施场硬件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实践空间和保障。通过《个性课程教师考核细则》、《学生学修课程成长记录册》、《选修课程等级评价办法》课程评价引领发展导向。确保课程实施有效运行,保证课程实施举措于理有据。
(二)目前做法:知行合一,加大融合步伐
一是开启“课程+”。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我校课程建设,我们笃行融合之道,将课程建设进入“融时代”,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从单一走向多元,走向整体,集中体现融合精神。初步实现了课堂、课程、德育、文化的融合。如《微观天下》就是集时事、政史、文化经典,正能量为多元内容的课程融合。
二是推进“融时代”。初步完成了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整融合,各学科内教材整合与重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创新实验,如思品课程“知行做”实验,继续推进我校优势化学学科、生物学科教材重组与整合,史地学科紧跟,汽车中的物理等课程已形成示范效应。初步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先进的云课堂创新教学技术与“潜能”课程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初步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模式融合。一线教师跨学科教研的尝试,以分层教学为主体,完成了生物地理的“潜能学堂”建设,语数外分层走班实验,挖掘引爆教师与学生无限潜能。走出了传统这一步便是一个极大的飞跃。课程整合看似有点“繁杂凌乱”,但正是这个“乱”才让学生们有了选择的能动性,乱而有序,让学生去选择自己的爱好,这样的课程和课堂才是有价值的。也正是这样的课程整合、课堂转型,我们教师也在“讲”、“教”中蜕变,为了让我们担得起“重任”,学校给予了教师很立体的发展平台。
  三是建构“模块化主题式”教育坐标。学习的本质是连接,与环境、生活、文本、经验等连接。而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在“学习”和“教育”的连接点上,课程是关键节点。我们在课程整合上横向关联,纵向挖潜,建立了“模块化”与“主题式”相结合的教育坐标。我们遵循每个学科的自身属性、知识体系内在逻辑顺序及相同的价值培养功能,围绕特定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这些主题可以是“数学与生活”“社区和环境变化”“经典重读”等。如基于“微观天下”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艺术等跨学科的知识。我们的“模块化主题式”教育,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迅速从教室步入活动场所,从入门到精进,全面掌握主题内容与奥秘。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不论模块还是主题,任何一端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驱动点,模块可以结合成主题,主题可以带动模块学习,真正达到了以兴趣驱动、问题引导的学习,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四是诠释不可能性的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在教育,亦或是课程建设中反应的是传统教育与教育发展新常态之间的张力。我们在渗透式、融合式、消弭式课程教育整合中,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同时,多视角,多路径,诠释了“打破固定时,整合分散时,长短课交融,多种弹性课时安排”的可能性;诠释了“打破班级制,整合走班制,空间流转移,多种场所活动学习”的可能性;诠释了“打破传授制,整合多举措,开放式课堂,多种方式实践体验”的可能性;诠释了“打破扁平式,整合分布式,打破角色界限,多种格局全员育人”的可能性。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打破了学时、学科、空间、角色界限,笃实了“学”为中心,增大了教育张力,彰显着学校内涵发展与课程整合的价值。
五是健全评价机制。学校继续完善教师评价改革,让评价跟着工作走。进一步扭转与更新教师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观念,改变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明确学校育人目标,解读核心素养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校看见老师和学生为课程建设付出的努力,才能看见学生去选修课堂发展自己的兴趣,才能看见学生们活跃在社会的身影,奔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三)未来做法:创造教育我们在路上
  两年的课程建设实践,我校已开展了两轮实验,涉及几乎全部学科,教师近乎全员参与其中,形成了富有跨学科特色的教学设计模板及一系列个性课程。课程整合之后,最突出的亮点是:潜能成为核心,阅读成为常态,创新与实践随处可见。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在取得可喜突破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长久以来困惑我们的问题——课程建设定位与落脚成为“一把手工程”,如何把课程与学校管理紧密融合,使教师与学生在接受“整合”之后的“落实”更加真实、有序与深入?学校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性不够,受限较多,如统考、落实三级课程的有关检查、教材编排与时令错位等。如何破解课程改革与招生考试、评价制度的不配套?课程中过程评价结果怎么样纳入招生考试评价?过分依赖分数评价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习惯,成为思考方式,很难扭转如何让课程建设达成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让我们走的更稳、更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在学校课程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且行且探究,且行且深入,为学校课程建设做出自己贡献。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2:01 , Processed in 0.02192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