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没有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健全的教育;没有爱心的班主任,班级的工作从何谈起…… 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当班主任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问题学生、叛逆的学生,也尝试了很多的方法,诸如训斥、家访、劳动补偿等,收到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后来随着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积累,我慢慢尝试用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心来担任班主任工作,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爱心与责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我时时记得用爱心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动脑筋,下功夫,不断学习,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有艰辛也有甘甜,有教训也有经验。那么,我是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的。 一、时刻保持一颗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当然,对学生的热爱不是无原则地溺爱与迁就,而是严格要求,真正做到严与爱的有机结合。 二、适当运用爱心,温暖学生 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热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应事事注意,时时留心,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给予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你的爱心,他们就会面对困难,努力去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勇往直前。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想成为合格的老师,对学生应该要有爱心,爱心是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我想我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班主任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并肯定。所以我在我的工作中都会尽可能多和他们接近,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哪怕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是用我的关心和爱心去感动他们.如我曾经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叫张玉,她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一起生活,可她父亲爱喝酒,喝醉了就打自己的女儿,有一次把自己女儿的书包也烧了,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因为她的成绩不是很好,我只能一次次走到她家,把她找回来上课,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只能用我的爱心去感动她的父亲,并赢得他的信任。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采取民主平等的作风,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使他们在比较和谐的环境中能有更好的心情去投入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学生也更乐于与我交流,会从心底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护。因此,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只要从日常的相处中以实际行动来关心爱护他们即是最好的。 三、爱,不等于溺爱 参加工作后,自己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很多事,也看到或听到了许多其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爱学生不是一味的迁就,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爱是明智的爱,有益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有利孩子健康成长的爱,与那种动物本能和不明智的溺爱,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溺爱是我们教师应当摒弃的,它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之大敌。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消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灌输学生给弄成烧鸭。”溺爱在初期往往易被表面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面纱所遮掩。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甚至一发不可收拾,情况比那种没有情感投入的严厉管教都更糟。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与学生关系处得过近 ,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甚至与学生之间称兄道弟,在校园中也与学生勾肩搭背,这使得青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严感,有些学生,尤其是顽皮学生便有恃无恐,乘机捣乱。这种师生关系在学生没有出问题是还好说,一旦学生有违规违纪现象,教师需要板起面孔来批评时,学生的心理便难以接受,并可能由此造成抵触情绪。 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我们往往把做操、扫地这类事情看成芝麻绿豆小事,认为除了学习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放纵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违纪。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影响了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形成,使自由散漫的风气得以滋长。这个问题,如是在班风形成的初期就没有处理好,必然会造成一个烂摊子,纵是教育能手也是回天乏术。 3.原则性不够分明。该严格要求却没有严格要求。该表扬的不表扬,对遵章守纪者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同样,该批评的不批评或轻描淡写也会挫伤遵章守纪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对正面事例鼓励的同时也对不良现象予以坚决处理,才能够实现班集体的和谐。 对学生的爱必须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丰富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沉愚昧无知等,是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的。”因此,当我们决定做一个热爱孩子的老师时,我们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深入的了解孩子,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以“吾日三醒吾身”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爱才能算得上是牢固的。只有老师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也只有我们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乐意为之奉献终身,真正热爱我们的学生并不断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走出教育中爱的误区。 四、爱,需要严厉 经过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对班主任怎样把握严和爱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因此,在工作中我不仅对学生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而且要严而有方、严而有道。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严厉可以给予人一些有必要存在的压力,能够让人在即将走入歧途时帮助人们走上正轨。严厉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严而有度。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格”的基本内容就是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同时,“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一学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不顾客观情况,乱语批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千万不可,随心所欲,情绪化教育。 总之,离开爱的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育的艺术首先应该是爱的艺术。我们从事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拥有美好心灵、健全人格的重任。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微笑,一次爱心,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应用自己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学生,让学生逐渐养成具备良好的心灵人格的人,真可谓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