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观看《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08:08: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观看了《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一书,深受启发。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课堂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课堂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不是文学个体的解剖室;课堂是智慧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前置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中的预习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同,其次是性质的不同,再次是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周目标的落实是根,前置性学习是干,学习组织是叶,栏目教学是花,学生生成是果”…… 等等,让我耳目一新。

大课程:回归课程本原

  1、构建大课程体系。

    教材定位为文本+生活;把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整理形成三大课程体系:一是基础性课程,包括字、词、句、诗文经典、朗读;二是文本性课程,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系列;三是实践性课程,经过开发、实践之后进行筛选、合并,确立了20种实践性课程,分别是观察课、朗读课、时政课、礼仪课、民俗课、名画课、名曲课、戏曲课、影视课、经典课、历史课、地理课、规划课、科普课、体能课、家政课、棋艺课、文学课、特长课、书法课,目前较为成熟的课型有13种。实践性课程,有的一周一节,有的两周一节,有的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各种课程协调统一,课内与课外结合,自主与合作结合,积累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

2、拓展教材内容。

      对于构建大课程,李升勇校长这样解释:教师用什么教,学生学什么,表面上看是一个教学问题,学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只把目标锁定在掌握学科知识,具备相应能力方面,必然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怪圈。人类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发明了文字和图书,把几千年无数个优秀个体生活、生产经验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供后来者学习与借鉴,由此看出,文本不是文字,而是生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一种经过加工提炼的固化的生活。在这样的观点支撑下,李升勇校长认为教材的概念不再是单一的教科书,而是生活的全部,是固化的生活(文本)和现实生活的总和,这是课程的本原。

    学生自己已经掌握或能学会的东西,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否则,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不计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4-20 16:37 , Processed in 0.02039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