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三点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7:32: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点:读书现状。教师想读,没时间。这确是事实。现在,教师的压力不轻。比如小学教师基本是包班,一个人教好几科,大量时间都泡在课堂上。课后要参加各种培训,要写教案批改作业,还要管理学生的“吃喝拉撒”——负担非常重。
  再有,小学里,女教师特多。学校搞读书沙龙大多是下班的时间,有的就要回家做家务。平时你和老师谈读书问题,得到的感慨基本是没时间——要经营自己的家庭,要管理自己的孩子。就我来说,自己的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比较强,爱人比较理解我,所以饭他做,活他多干,这就让我腾出更多的时间读点书,干我应该干的事。更多的女同志就不是这样,就自然而然挤占了她读书的时间。你想想,由于女同志的生理变化快,不像男同志,她在那么大的负担当中,还要迎接教育的变化,学生的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读书,她也知道是件好事,但她确实精力、能力达不到。说心里话,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如果有一点时间,那就想睡觉!中学老师呢,可想而知。
  海淀是北京最大的区。我在海淀经常和教学干部交流,他们都半开玩笑地说“你行啊,有人给你做饭啊;你行啊,你孩子学习挺好还不用管;你行啊,你脑瓜儿那么聪明,你记性那么好,一看你就背会了。你怎么那么有时间写呢?我们怎么就不行呢?”一句话,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不能说了算。
  第二点,读书心态。当读书没有形成兴趣的时候,读书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没有时间”就会成为借口,读书自然成为他们的负担。自然,大多数老师没有把读书当作生命的习惯。你想啊,虽然没有时间,那为什么依然有教师读书废寝忘食,能够做到挤时间、抢时间,“压”出时间的“油”来?所以,如果教师不爱书,你出版的书再好,没有人阅读。没有人触摸文字中的感情和思想,那些句子还是沉睡的,或者是死亡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我想问问各位,你们想用什么办法让我们去买你们的书来读?这是我们大家可以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想读的时候、想买书的时候,收获的并不直接,时间长了就厌烦了、麻木了。可能这有一个教师阅读力的问题。收获不大的原因,一是教师知识结构有问题,达不到最高的阅读层次,二是教师需求的东西是形象的东西,是直接能拿到的东西,再加上没时间,老师需要的效果是“短、频、快”。如《陶行知教育名篇》,在陶行知浩瀚的文字中提炼出经典的话,老师就能马上吃到嘴里,不需要挑拣,把“皮儿”吐掉,把这好吃的细心咀嚼就是了。不过,虽然《后现代课程观》,《课程统整论》等我还能读进去。可我发现,更多的教育理论书籍枯燥乏味,有的是硬着头皮读。有的内容深邃,也有的由于翻译的语言造成了我们阅读的一些障碍和一种不自然的排斥。好多中国自己的教育教学书籍不是内容艰深,就是文笔艰涩。像这样的理论书籍、教育书籍,如何让我们这些基层的老师读进去?这还是个问题。
  再有,这些书籍给予我们的“东西”是不是那么能直接面对我们中国人的心理学、中国人的教育学呢?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西方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教育的认知等等,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讲,这些书我个人觉得,看的时候收获的总是不“塌实”。由于自己工作性质的需要,作为我一个搞科研的,可能我要看这个内容,有些教师们就不一定读了。这些书,我们老师可能会学些皮毛。那些时髦、没见过的词汇,如“生成”、“范式”成了我们评课、写文章的术语。其实,真正的脚踩“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分析说理的深刻的教育理论书籍我们并没有找到。因此,那些国外的经验,充其量成了我们写作发言的“引子”或试验的依据。想想这也是很可怕的。你想,这样嫁接中国的教育,会生出一个什么样的“胎儿”?
  前一阵子,新课改刚刚出台,大家像一阵风买那些贴着“新课程”标签的书,当时挺感兴趣,可这样的更新观念的书如瓢泼大雨,浇在你的头上,却没有几滴能滋润你的心田。有些书一定要针对课堂来说话。比如去年出版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很好。理清了一些混沌的现象,澄清一些教学事实,讲清了今后如何实践的步骤。我发现,这样的一些书籍,追求细节理念,推敲细节,从课堂的最细节的地方走出去,在生活的课堂中去寻找生活中最本真的东西,那么,这些内容肯定受到我们一线老师的欢迎——其实,说到底,教育教学就是一堆细节组成。教育的改革就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是润物无声,不是狂风暴雨式的改变。
  新近出版的一些“随笔”也很好。有些一线教师的随笔确确实实找到“阅读自己”的感觉,好亲近。如《不跪着教书》、《教育的十字路口》等,这些书怎么忙我也挤出时间去读一读,就像吃各种小吃,越吃越上瘾。我突然发现,这些可知可感的内容,原来和你自己的思想和你的认知能够很好地链接起来。
  第三点,读书需求。由于教师的忙碌和辛苦,他们的视野就是班级墙壁的四角和天花板。比如,影响很大的《中国教育报》。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从没有读它。我曾调查,读的人都是些官员和校长。一线的教师读《中国教育报》行不行呢?行!在我们学校,我们每个年级组、办公室都有一份《中国教育报》。虽然我们学校经费比较困难、紧张,不过,一所小学有三十来份《中国教育报》那还是不错的。当然,我们更多的是奔着里面的“读书周刊”去的。因为这个栏目会给你提供阅读指南。(转)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20:54 , Processed in 0.02796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