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6:25: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关于德育
1.德育的含义及概况
在古代的时候,并无“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都是统称“道德教育”,或者以社会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只是到了近代,随着知识、能力地位的日益显著,人的身体素质受到广泛的重视,在现代意义的学校制度中,才有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分野。18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曾使用过“德育”一词。19世纪中叶,英国思想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则把教育明确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其影响极为广泛。此后,与“德育”“体育”一样,“德育”逐渐成为人们探讨教育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在我国,“德育”一词单独出现并影响教育思想与实践,始于清末,维新运动前后,严复即以斯宾塞的德育、智育、体育之说为依据,阐述他的“鼓民力”、“开民力”、“新民德”的三民教育思想。此后,“德育”一词悄然而出。梁启超更是频繁使用,并在1910年以《德育鉴》为题出版专著;1906年,王国维在专门论及教育宗旨时,更明确地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并列,作为培养“完全之人物”的“完全之教育”的组成部分。民国成立之后,“德育”和“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训育”等术语同时并出,而使用频率尤以“道德教育”和“训育”为高。
1949年以后,德育曾一度完全被政治教育所替代。随着的预想道德教育的“回归”,有关德育的问题的探讨日益广泛、深入起来。对于德育的定义与内涵以及本质的揭示,不同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有这不尽相同的认识。在当今的教育学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的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华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律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2)“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3)“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的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他专指学校道德教育。”(4)“德育即教育得到的目的。”
根据以上对道德认识,一个人的品德或道德人格与其自身的人生态度或社会态度、价值观念密不可分,其形成需经由多种社会领域;而理想道德人格的实现,更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理论来指导人生,通过理想、信念的环节而变成德性”。这样,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与人的社会性、精神性紧密相连,德育就与伦理规范教育、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精神教育等密不可分,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他们得以落实。
2.我国德育现状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德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首先,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在校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反华势力依然对我国的青少年怀有不良之心,同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思想意识的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巨大的诱惑和侵蚀作用,冲击我国原有价值道德体系。其次,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示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再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发展,既给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是许多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加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越来越大。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难以管教,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但是目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是令人担忧的,第一,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学校德育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在一些学校,德育经费不到位,德育活动得不到开展,德育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随时都要为升学让路。第二,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任何道德目标的设立,都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需要,否则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难以实现德育的目标。而在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在具体的设置上往往脱离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有人说,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的是“五讲四美三热爱”,对出国留学生的教育是“我是一个中国人”。道德教育目标的倒挂,严重影响德育的效果。再次,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然而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第四,知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培养的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由以上论述可知,德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这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加的紧迫,所以分清何为道德,何为心理健康,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03:54 , Processed in 0.0220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