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及疏导 王霞飞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 14:38: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减法当加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对此,部分老师和家长都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大意”。其实老师和家长这么说是没有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站不住脚的。我通过对三所学校的老师和一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认真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结果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致错因素:

一、 感知粗糙

由于计算本身枯燥无味,形式简单,这样就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不精细,加上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以及抄写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因而获得的不祥表象就是模糊的,这时感知的错误就会使信息失真,造成错误。

二、思维定势

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计算中学生常常用习惯的方法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错。如进行名数互化时,1.25小时=(    )分 ,部分学生有时并不考虑时和分的进率,而是跟着感觉走移动两位,于是就产生了错误,写成1.25小时=(125 )分。

三、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稳定与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者把注意同时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出现这样一道题,一根圆柱形木头长2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它的体积。很多学生这样列式:3.14×2×2 ,没有注意到单位不同而造成差错。又如在初学竖式计算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从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

四、强信息干扰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受到“简便运算”等强信息的持续作用,因此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碰到与强信息相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强信息容易首如眼帘,掩盖其他信息,产生思维干扰,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 5-0.75+0.25时,学生往往做成原式=5-(0.75+0.25)=5-1=4。这是由于“0.75+0.25”这个强信息的诱发,使学生忽视了运算顺序,造成错误。

又如:6.3×1.4+2.7×1.4这类题在提取公因数后,其余两数之和一般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这也是一个强信息,受其干扰很多学生会把此题算成原式=(6.3+2.7)×1.4  =10×1.4=14,从而产生错误。

五、知识不牢

小学数学中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形成计算技能。如:有的学生对乘法分配率不能正确和灵活运用,于是出现:35×?+35×? =(35+35)×(?+?),造成错误;有的则是公式不熟练,例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米,面积是12平方米,求高是多少米?有的学生用12÷2÷2=3(米),造成错误的关键是不理解公式。

六、习惯不良

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教师平时训练的力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如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熟练与否,一律口算,不愿笔算;有的演算不用草稿纸,而是随意地在桌面上、作业本或试卷背面及边缘上,甚至在手掌背上演算;计算时也不注意审题估算、检验等。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计算频频出错。

根据上述原因,要减少小学生的计算差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教学中就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矫正。

一、加强口算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切实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口算算理教学。

2、重视基本口算的练习。

纵观小学口算,最基本的口算是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这些内容中表内乘除法只要记熟口诀,一般学生都有较高的准确率;20以内加减法相对而言难一点,必须通过仿佛训练,以达到熟练、准确、脱口而出的程度。教学中,针对练习的重点、难点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卡片随时训练;(2)利用“口算条”天天练;(3)重点问题集中练;(4)好生差生分层练。

3、适当介绍口算的方法。

4、注意激发口算的兴趣。

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二、设计针对性练习,排除干扰因素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计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其中,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必要的突出,或采用反例,可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开始就让学生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力求减少以后再现性运用乃至运用中的失误。

三、熟记常用数据

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1、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要熟记,如25×4=100,125×8=1000;

2、1—20 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

3、常用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4、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的计算特征,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重视错例分析

一般地说,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则纠正起来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笔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切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应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此外,课堂提问、课堂练习、板演、作业批改等都是反馈信息的良好途径。

五、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

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每算一步,要及时“回头看”。

四查: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小数点是否漏抄,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六、理解算理,以理驭法。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20×3时,可以先算2×3=6,再把“6”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60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2×3时,实际算的是2个十乘3得到6个十,也就是60。这样,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认知水平的发展。

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浏阳新文学校  王霞飞老师

                                             2013年上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沙发
发表于 2014-9-28 07:55:03 |只看该作者
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相互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14-9-28 08:52:30 |只看该作者
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教师平时训练的力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4:37 , Processed in 0.0220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