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生箴言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6:44: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古人言:民以食为天。(《史记》卷九十七原文: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难经》云:“人赖饮食以生,五谷之味,熏肤(滋养皮肤),充身,泽毛。”
清代医学家、养生家王士华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食物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伍无异。”
《淮南子》载: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
明代龚廷贤养生专着《寿世保元》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咨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浊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
《河东卫泛记》扁鹊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则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屙,可以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养老大例》中强调:“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故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孙思邈从医学的角度指出:“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叶相挠,食之不已,为人作患。”
《黄帝内经》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气形相咸,化生万;物”。“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每种食物都具有性、味和不同的药、食作用。饮食五味,本以养人,但五味偏嗜能偏助脏气。《内经》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饮食须按客观自然规律,利用食物五味偏性,合理调配,以适应人体气血脏腑阴阳盛衰,与大自然同步顺应。
《本草衍义总论》所言:“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者养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实。故庄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也。若能常如人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消极颓废的生活、饮食、娱乐方式更是有害于身心健康,《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曰: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我国养生学家们历来主张饮食宜清淡,忌味重肥浓。《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吕氏春秋》提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食能以时,身心无灾”。“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味不众珍,……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孙思邈也强调“勿进肥浓羹蹄,酥油酪饮等”。嵇康还在所著《养生论》中将南北饮食习俗不同对寿命长短的影响作了比较,他说:“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佳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天。”《素问·奇病论》指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养生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孟冬纪第十曰:“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养生,古亦称摄生、治身、道生、卫生等。老年人延缓衰老之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等。一般指随顺自然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
《黄帝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灵枢·九针论》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平时应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紧,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胞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此乃七情是也。
《素问·举通论》将七情致病影响脏腑气机的规律归纳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感叹“百病生于气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食莫若无饱。《管子·内业》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韩非子·杨权)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管子·形势》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晋·葛洪《抱朴子》
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晋·张湛《养生要集·中经》
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晋·张华《博务志》
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令人之脏腑,皆因触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触。盖日用饮食,稍或过多,则停积难化;冷热不调,则呕吐泄痢。膏粱者为尤甚,盖口腹纵恣,不能慎节。宋·《鸡峰普济方》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晋·张湛《养生要集·中经》
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清·曹慈山《老老恒言·饮食》
忍三分饥,吃七分饱。清·陈复正《幼幼集成》
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五味入口,所以能养五脏,得之则生,不得则死,伤之则反为生害,所以宿食为杂病之先。若五脏不平,食不输化,血凝气滞,群症蜂起,皆宿食所为也。宋·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4-4-24 16:44:53 |只看该作者
      一日之忌者,暮无饱食;一月之忌者,暮无大醉。……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语曰:“不多食”,又曰:“食无求饱”,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顺颐养也。若贪生备饱,淤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甚饱,耗气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呕吐,以耗灵源;或饮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频数而泄,耗谷气之化生;溲便利而浊,耗源泉水之浸润。至于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漓而外泄,莫不由食物过伤,滋味太厚。如能节满意之食,省爽口之味,长不至于饱甚者,即顿顿必无伤,物物皆为益。糟粕变化,早晚溲便,按时华精,和一上下;津液蓄神,含藏内守,荣卫外护,邪毒不能犯,疾疹无由作。故知古人之立言垂教,足以为养生之大经也。宋·娄居中《文化娱乐活动治通说》

      大凡五痔,皆因虚惫,恣食五辛五味鸡鱼而成,热毒壅入大肠,津液不通,气血凝滞,久坐久忍不粪,……种种能成斯疾。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则成患也。明·万全《养生四要’寡欲》
      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知节,必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害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斯成苑坐之积矣。为辟为满为痛。纵一时之欲,贻终身之害。明·万全《养生四要·寡欲》
      饮食,活人之本也。……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明·高濂《遵生八笺》
      “食饮衣服,亦适寒温”,力求寒无凄沧,暑无出汗,食饮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不致邪僻也。《黄帝内经·灵枢叫币传》
      人生食用最宜加谨,以吾身中之气,由之而升降聚散耳。……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抑。修真之士,所以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约省酒食,使不过则可也。明·陈继儒《养生肤语》

      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热毒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而生诸病也。或烦毒壮热而似伤寒,或洒淅恶寒有同温疟,或吐利不安,或哎逆烦闷,随脏气虚实而生病焉。病候非一,故云诸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夫酒本狂药,大损真阴,惟少饮之未必无益,多饮之难免无伤,而耽饮之则受其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禀赋,脏有阴阳,也酒之性质,亦有阴阳。盖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于水,其质则寒。若以阴虚者纵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偏助火,故热者愈热,而病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躁烦狂悖等证。此酒性伤阴而然也。若阳虚者纵饮之,则性不足以扶阳,而质留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为膨胀泄泻,腹痛吞酸,少食,亡阳暴脱等证。此洒质伤阳而然也。故纵酒者,既能伤阴,尤能伤阳,害有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乱性,每致因酒妄为,则凡伤精竭力,动气失机,及遇病不胜等事,无所不至,而阴受其损,多罔觉也,夫纵酒之时,固不虑其害之若此:及病至沉危,犹不知为酒困若此。故余详明于此,以为纵酒者之觉云。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嘈杂之由,为其恣食无节,或酒面炙炉黏滑难以化之物,滞于中宫,伤害脾胃,日久不治,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膈噫反胃。得斯疾者,不可轻视,必须早治,及忌口节欲,无有不安者也。明·叶文龄《医学统旨》

      聚帮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明·袁黄《摄生三要》
      节俭之益,非止一端。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是可以养寿也;醉浓饱鲜,昏入神志,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神也;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已无愧。是可以养气。明·龙遵叙《食色绅言》
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节饮自然脾健,少餐必定神安。明·胡文焕《类修要诀·养生要诀》
饮食过伤,变为异常急暴之证,……如中风,口不能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如误作中风、中气证,而用驱风解表行气散气之药,则胃气重伤,死在旦夕。尝见人有卒暴病,多作中风、中气用药,须臾不救,莫知其由。《内经》虽有暴病暴死之证,但恐多有因于食者,前辈不曾明言,故人不识耳。今后遇有此等急证,须要审问明白,若方饮食醉饱,或累伤饮食,重复受伤,但觉胸膈有食滞者,只作食治之。明·王纶《明医杂着》
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每见多食咸物必发渴。清·曹慈山《老老恒言》
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五谷为日用之需,善而又善者也,热病热未退时,早食即死,……不明理者,虽饮食亦不能调,饮食亦能杀人。清·吴鞠通《医医病书》
谷者,善也。……尤必以淡为善者何也?盖味之至重者必为毒,稍重者必偏,性淡多甘少者,得中和之气,故曰谷也。……如黄豆在五谷中甘味最重,则不可作饭,且不可多食,多食则胀满。清·吴鞠通《医医病书》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人之死生系焉。举世之人,皆知男女之事纵欲必致伤生,即饮食之中,亦惟知纵酒过度必致短命,至于嗜味纵口,疾病丛蓄,甘陷溺于其中而不知警。盖病之生也,其机甚微,由积渐而毒始发,及病之成也,第归咎于外感六气、内伤七情,鲜有悔悟于乎曰口腹之贪饕者。考之《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为无病之人。此言水谷之益也。今也饮食不节,恣食厚味,惟恐不及,血沸气腾,济以躁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犹恬不知畏。虽晓之以物性,陈说利害,无如美食在前,馨气当鼻,馋涎莫遏,其可禁乎?或者疑《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地令人以五味”,则嗜味何伤?不知味有本于天者,有成于人者。谷栗菽麦,自然冲和之味,有益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谓“本天之味”也。若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敛,火之降也;以偏厚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且谷食与肥鲜同进,厚味得谷为助,其积之也久,宁不长阴火而致疟乎?彼安于厚味者,未之思耳。昔人《饮食垂戒箴》曰:“山野贫贱,淡薄为常,动作不衰,体健而康;均此同体,我独苦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可知茹淡者安,啖厚者危。试观古今寿登百岁以上者,多出于民间,而身都通显,家享丰厚者,罕有其人。岂天命定数,独彼寿而此否乎?又或者曰:视养我者均为我贼,食物固可废欤?曰:厚不如薄,多不如少,虑患而谨节之,思危而坚之,举匕箸如儆戈矛,不与肉食者同其陷溺,宁负我生之腹,不负生我之天,是亦卫生之一道也。《寿世传真》
疾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胜,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己知彼,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来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忆焚。
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谷气亦可节而不可纵,然亦不可使之绝。故久病久虚,久不饮食之人,陡觉谷气馨香,欲求啖而不敢遽啖。正胃气初回之候,法当徐徐浆粥,或少与适口不助邪之物,以充胃气。胃气充则元气亦充,而病无不愈。若是的恣意多食,或绝而不与食,则几微之胃气将安恃耶!曹炳章《增订医医病书》
徐涸溪曰: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大暖,即太饱。而其尤害者,则在于有病之后,数与之乳。乳之为物,得热则坚韧如棉絮。况儿有病则食甚稀,乳久不食则愈充满,一与之吮则迅疾涌出,较前日下咽更多。前乳未消,新乳复充,填积胃口,化为顽痰。痰火相结,诸脉皆闭而死矣。譬如常人,平日食饭几何,当病危之时,其食与平时不减,安有不死者哉!然嘱病家云“乳不可食”,则群相诟曰:“乳犹水也,食之何害!况儿虚如此,全赖乳养,若复禁乳,则饿死矣。”不但不信,反将医者诟骂。……此小儿之所以难治,非尽不能言之故也。曹炳章《增订医医病书》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15 01:14 , Processed in 0.01560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