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08:03: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创设情境教学,会使我们的课堂更鲜活,更有趣,更亲切。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设法让学生带着好奇的、身临其境的状态进入文本,去浏览那片新的天地,那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进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商量的、与朋友间交谈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如:“XXX你是怎么看的?”,“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看法是……,你们觉得怎么样?”,“老师也有些想法与同学们交流”等等。这样的语言,使师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为学生创建起一个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在上陶渊明的《饮酒》,讲到诗中的情景理的结合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者在诗中体现的理,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调动想象力以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同学引用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的引用《爱莲说》中体现莲花不同流合污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明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如上《愚公移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请从现实生活和文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踊跃发言,从多个层面各抒己见,学生既考虑愚公的坚持又能顾及当今最为敏感的环保话题,并引起一定程度的争鸣,使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此我也发现同学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关心,由此又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保护环境。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选择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对鲁提辖的行事、做法如何看待?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懂得见义勇为时也应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应鲁莽行事。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从中分享彼此的诸多经验与体验。

    三、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内心中总是争强好胜的,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竞赛热情。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学习法,利用课文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让学生在一种紧张的竞赛情景中去学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讲故事、读名著、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写作文片段、介绍名人佚事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年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成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如在教学《包拯》时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包拯的性格特点并举例有关事例。学生生怕小组比赛中输了,都积极查找材料,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中也让学生分享到不一样的学习乐趣,并充分发挥主动性。

    四、创设音乐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最基本的一种阅读方式,是语文学习的物质外壳,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利用朗读书中的音乐效果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去感受意境美。音乐与文学本来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视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过程中,在师生有感情地感受课文内容后,再放有柔和音乐配乐的朗读带,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听朗读带想象生机盎然的春天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上。又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中,给学生播放古筝的《琵琶语》,引导学生在古筝曲中,朗读课文,从而去体会,想象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凄婉情思。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播放朗读加配乐的录音带,不但可以用语言激发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情境和意境,而且可以凭借那配乐来使课堂充满气氛,学生在婉转动听的配乐声中,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五、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参与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在《春》及其他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来当个“画家”时,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绘画和有条理的解说,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的资本。在《范进中举》中,让学生做出范进中举时的怕、笑等动作,同时结合语言,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地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在《孔乙己》中,让学生以讲台桌作为酒店的柜台,让学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通过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表演,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引导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养成锤炼词句认真修改的习惯。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认认真真地思考、斟酌、反复修改、亲自实践,凭自己已有的语感开始训练,到自认为满意为止,这样感受深、体会深、记忆深。每练一次,改一次,语感就加强一步。持之以恒,何愁语感不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语文教学中是最恰当不过的。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可学也可不学,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有意识无意识的接触语文,因此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5-1-16 16:00:12 |只看该作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5-1-17 13:59:01 |只看该作者
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8 07:25 , Processed in 0.0166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