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复制链接]

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7:5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课时紧张,内容繁多,这就迫使我们一定要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否则课堂的教学内容根本完成不了,学生的能力根本就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如何实现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学案导学”为载体,学生对预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预习。预习不是边看课本边填学案,我指导学生至少将本节内容读两遍。第一遍粗读,了解内容大意及结构,对全文有一个大体、全局的概括。第二遍精读,找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书上划出重点、难点及不懂之处。因为在预习时你的理解未必正确,所以在划的时候尽量用铅笔轻划,以便涂改。划的标记要尽量规范、简明,不可杂乱。然后再去填学案,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不会做的再去查课本。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重视课堂导入设计,设疑激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例如我在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里,一只大熊猫、保护区所有大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一个层次?用大家都感兴趣的大熊猫进行导入,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很自然地引入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如《DNA的结构》的学习可这样导入:向学生讲述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海啸事件(引起学生注意,营造学习氛围),然后提问:这次海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各国专家对抽寻到的遇难者遗体进行鉴定,但很多遗体破坏比较严重,已经无法从外貌特征上来辨认,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用DNA鉴定。现在DNA鉴定已经成为遗体身份识别最有力的技术手段,通过DNA对身份的确认,实际上采用的是亲子鉴定的方式。那么DNA为什么具有如此微妙的作用呢?这就需要从它的结构说起,这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三)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我表现机会,使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通过加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组织和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探索空间的拓宽。通过分组讨论,一名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给予赋分并有鼓励的话语,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会获得集体荣誉感,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课的时候,将蛋白质的脱水缩合设计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学生手牵手的小品表演(每个人左手拿一张代表-COOH的纸卡、右手拿一张代表-NH2的纸卡),参与的人数由2人到3人再到4人......与此同时要求每个人都要进行参与人数、牵手次数、剩下的左手与右手的数目等相关统计,并与教材中的脱水缩合进行类比。

  (四)教法灵活多变,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奋度

   1、运用口诀记忆。例如,在讲伴性遗传的时候,根据遗传图解判断遗传方式是一难点,可让学生记住口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正女病非伴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讲到到原核生物种类时,知识琐碎,为便于学生记忆,编成口诀:“蓝(蓝藻)细(细菌)线(放线菌)织(支原体)毛衣(衣原体)。”

   2、趣闻轶事。在讲遗传的时候,给学生讲个有趣的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真的结婚了,她能梦想成真吗?”同学们议论纷纷,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理论联系实际。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提出一些日常平常生活里有关的现象让学生解释,如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腌制的咸菜、瓜子)时,口腔和唇的粘膜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苹果放置时间长了,果皮会变得皱巴巴的;青菜、白菜等放时间长了叶子会萎蔫,而买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就变得硬挺等等,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在讲解生殖隔离的时候,播放了一个动物世界的片段,讲解鸟类由于求偶方式的不同而有生殖隔离(不同种类的鸟之间求偶方式不同,如跳舞与鸣叫不同,从而无法自由交配),使学生一下就在欢声笑语中理解了这个概念。

   4.用比喻使知识简单化。例如在学习ATP这节内容时,学生知道多糖、葡萄糖和ATP中都含有能量,但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的只是ATP。对于这三者之间的能量关系学生很糊涂,使用时容易混淆,如何使它们简单化呢?我用了这样的比喻:把多糖比做支票,葡萄糖比做百元大钞,ATP比做一元小钞。提问学生:如果某人现在手上拿有一张两千元的支票,他想买一斤西红柿,他该怎么做?学生就会回答说:先把支票拿到银行兑现出两千元现金,然后再换出一元小钞就可以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马上就明白细胞中的“百元大钞”相当于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个可以在细胞内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货--直接能源物质。高温和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可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在讲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节时,说到自由扩散方式时,将以这种方式的物质跨膜运输比喻成是会游泳的人过河,无需搭船(即不需要蛋白载体的协助),亦无需花钱(即消耗能量);而将以协助扩散的物质跨膜运输比喻成不会游泳的人过河,但个人自己做了一排小竹筏(即需要蛋白载体的协助),自己撑船过河,也是不花钱的(即消耗能量)。以上两个人都是顺流而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但有个人,他要逆流而上(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而自己又有不会做船,那怎么办呢?那就是搭船(即同样需要蛋白载体的协助),所以得花钱(即消耗能量)。在描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有等我比喻完,已经开始争相描述下去,兴趣盎然。接着在讲这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时,都能不看课本而一步一步的总结出来。讲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如果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学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把抵抗力稳定性比喻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而把恢复力稳定性比喻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再来比较区别,学生就容易接受了。

   5.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不少题目是从某一方面引入然后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先简单后复杂的,这些题目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因此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网络结构显得较为重要。生物学的概念、名词、术语相对较多,知识点也比较零散,如何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这些知识,深刻地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有关公式、原理、生理过程呢?这是一轮复习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复习过程中,我常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图形、图表或构建概念图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记忆。每复习完一个知识板块之后,我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图,从本质上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加强师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应把学生看作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学习情况,比如和学生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拉拉家常,给学生以易接近的印象,让学生逐渐了解,进而喜欢老师。这样他们便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老师的语言,接受老师的要求,积极参与课堂,这种效果甚至会超出我的想象。在我的课堂中,学生有疑问,有争议时,我一般不立即作出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一些成绩一般的同学通过认真思考也能表现不凡,这时老师会心的点头微笑,或者赞许的拍拍肩膀都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舞,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当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有的同学表达不清,混淆概念,甚至是错误答案。在这些情况下,我从不轻易打断,而是示意学生暂停或稍微慢一点,一方面学生可以整理思路,重新组织语言,或者换一种角度思考,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学生再次思考,避免跟风。这样,学生体会到了被包容、被尊重,对老师也会更加尊重和信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六)作业适量,分层布置

   练习不在于非要做多少,而关键是独立思考去完成。对班级中的优等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中等生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包括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让他们做,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应持有一种“抢救”的态度,以满腔热情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辅导。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和提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5-1-16 07:59:40 |只看该作者
练习不在于非要做多少,而关键是独立思考去完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板凳
发表于 2015-1-16 08:20:20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5-1-16 15:51:28 |只看该作者
练习不在于非要做多少,而关键是独立思考去完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15-1-17 14:02:43 |只看该作者
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15-1-18 16:21:2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15-2-8 18:49:13 |只看该作者
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地对他们进行辅导。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7-19 07:17 , Processed in 0.02749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