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激发快乐思维,成就实效课堂——“名师”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15:03: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激发快乐思维,成就实效课堂
山东省商河实验中学   魏静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为人师的两大基本品质是“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但是两千年过去了,试看当今教坛,有多少教师能具上面两大品质而兼备呢?中国的教育处在转型期,课程改革对老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在教学观念变革中要逐步树立同行合作观,师生平等观,全面评价观和终身学习观;在日常教学行为的变革中,应该实现从教师权威的传授到师生平等对话与交往的转变,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从由重视教学的结果向重视教学的过程转变,从由重视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从传统“满堂灌”的单一、僵化模式中走出,尝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学习等新方法。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我认为,不管你现在教的是哪个学科,不管你教的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你都会发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途径。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做到“好之”,“乐之”!为此,在我的音乐课堂上,启动了“快乐思维教学模式”。
我对“快乐思维教学模式”是这样定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快乐的气氛融入课堂教学,有目的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知识、拓展思维、实践创造。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快乐思维教学模式”第一步: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变得快乐。
一、        不要让教学活动变得目的化
任何一课都有教、学目标,有些老师可能太刻意以目标为目标,太注重结果,却忽略了过程。单节课的目标应该是一个点,也许每节课下来之后,这些零散的“点”并没有构成什么“图形”,不要着急,继续优化你的课堂,一单元之后,聚点成线,一学期之后也许我们的目标已完美成形了。目标的高、远、大,以及追求目标的太刻意化,致使过程失去了趣味和色彩,无论什么课程,我们都可以肯定探索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充满好奇和乐趣的,就好比我的音乐课,每节教案必填的内容首项就是“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目标。我们老师会根据教参和所教内容制定出例如: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习爱国之情;让学生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让学生懂得友谊万岁、团结互助等等各种情感目标。试问哪位神通的老师,能通过一节课一首歌,就能把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对各民族文化的热爱定型;同学之间不再发生口角、冲突,视友谊为万岁呢?所以,我们的课堂指导目标只是一个“点”,达不到“面”的效应,我们的育人工作本身就是潜移默化、日复年久的过程,要不哪来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呢?这样看来,课堂教学过程,不是让目标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而是在目标的指导下,用策略激发“快乐思维”的过程。
在2011年2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浙江省象山县教育科研中心,单森权老师发表的“交流•比较•思考”一文中,对国内外的音乐教学关注点的差异做了一点论述:我国的音乐课,在教授音乐内容之余,往往会让学生回答“懂得了什么道理,引起了什么情感体验?”等问题。有时甚至宁可略去一些音乐内容的教学,也不忘通过音乐进行思想教育的“规定动作”。而国外教师的音乐课,则通常是除了音乐还是音乐,几乎很少有涉及音乐之外的东西,音乐老师不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回答诸如“通过音乐学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之类的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带领学生一起参与音乐活动上。
二、        打破传统的课堂布局
在我的音乐课上,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对教室设施稍作调整,便可创设不同的课堂氛围,从而推动积极学习。经常涉及到的有传统教室布局,团队式布局,会议桌式布局,乐队式布局等等。如果下节课所授内容是新歌学唱,那么会告诉课代表课前按“团队式”布局,也就是把每3张课桌并摆,桌子外围坐6-8名学生,这样方便小组探究、学生互教;如果是两声部歌曲学唱,那么会让学生按会“议桌式”布局,把课桌并摆成两竖列,把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在课桌外围就座,分别为一声部和二声部,这样有利于声部内部练习,也有利于两声部的配合;如果上课内容是管弦乐曲欣赏,那么课堂布局肯定是“乐队式”了,根据乐队中的打击乐手、钢管乐手、木管乐手、弦乐手的位置,安排学生就座,并把他们分好角色,以便在乐曲进行时分辨各类乐器的音色,从而加深对曲子的理解;当然,有些歌曲旋律欢快,节奏明朗,很适合学生的口味,例如:《一二三四歌》,《军民大生产》,《友谊地久天长》等等,学生一听就兴奋的不得了,情绪激动的按都按不住,这时就无需打破传统的课堂布局。
“快乐思维教学模式”第二步:适度挖掘“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技能”让“快乐思维”在课堂上继续。
    一、课程资源的适度挖掘,可以让快乐思维在课堂上继续
模式第一步中的积极策略只是课堂中“快乐思维”的一个预设铺垫,真正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还属教学内容。说到这里,我会想起有些其它学科的同事曾说过:“最不需要调动兴趣的课程,就数你们音乐,学生们恨不得天天唱歌、听音乐。你们音乐老师的教学任务最容易实施……”。事实其实不然,每个音乐教师都知道,学生在音乐课上一点儿都不喜欢唱歌,原因是,在艺术形式多元化、歌曲类型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各种动感的节奏、丰富的旋律、个性化的歌词冲击着学生们的视听神经,而我们课上的《无锡景》、《十送红军》、《般工号子》等,在他们听来,都是土的掉渣渣的歌曲,有时在课堂上播放这类歌曲时,还会引发哄堂大笑,弄得我们音乐老师不知所措。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我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来应对上面的问题。我从来都不认为音乐是一门单一的学科,相反地我觉得音乐是一门综合学科,融入了文学、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元素。再加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度。对这两点的认识,启发了我对课程资源深层挖掘的想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但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还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讲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则认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教师要突破教科书的禁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既要凭借教科书,又要跳出教科书。还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心理的特点。所以,我把能反映歌曲背景的历史故事、能表达歌曲感情的电影片段、能反映歌曲体裁的民族传统文化、能表现歌曲魅力的学生才艺展示,都搬到了音乐课堂,用多元化的资源来丰富我的课堂。学生的反映当然是乐在其中!
二、课堂需要运用教学技能来驾驭。
为师的我们会因为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郁闷,但是对于音乐课来讲,是否很多情况下,会因为课堂气氛太过热烈,无法驾驭而头疼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需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本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中强调师生互动生成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提高应变课堂“突发事件”的灵活思维和果断的决策,巧妙地化解尴尬的局面,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教学机智至关重要。在音乐课堂上,我时常用到以下教学机智:适时调侃——当进行个人展示时,让学生起来独唱,往往学生会提要求,要跟同位或其他人齐唱,这时我会让他自己选择,“你是自己唱?还是自己唱”?其他同学会笑,而这全同学也会因为我的态度而选择独唱。因为,齐唱时会有“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顺水推舟——当“快乐思维”被激发,一节课的内容,很快就被学生们拿下,这时他们会提出欣赏流行音乐的要求,此时我会顺势借着他的意思,做出新的学习要求:“听可以,要有选择性,可以听些经典的、励志的、感恩的、能传递正能量的,并且推荐歌曲同学,要负责为同学们介绍相关知识,如,演唱者的经历、创作者的意图、你对歌曲的感受等等。”试行后发现,还真不能小看学生,他们在这一环节展示了对流行音乐的独道诠释和对流行歌手的非盲目性崇拜。此举即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分析、鉴赏力,还可以丰富我的流行音乐感知,缩小我跟学生之间的代沟,可谓教学相长,一举多得!
“快乐思维教学模式”第三步:课堂上对道德标准的反思,将“快乐思维”进行到底。
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它还应该是理念、价值观的课堂,是道德的课堂。或者说,课堂不仅有教学效率、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同时还有合理、善良与幸福等道德性的要求。只有道德的课堂,或者是真正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才能够最终从根本上达成育人的理想和目标。细细剖析我们的课堂教学,你会发现存在很多道德缺失问题。
一、师生之间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平等朴实的对话交流,已经被没有生命的课堂规则和教学内容所消解。
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多数老师在讲台上与生活中形象差异大,有时甚至判若两人。生活中幽默、风趣的个性,到了课堂上会不自觉地被掩藏,变成严肃、刻板。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处处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刚刚活泼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教师一声“安静,都坐好”,或面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而露出的一脸不愉快中失去活力。教师自然性格被传统的课堂规范所消解,换来的是学生的快乐思维和创新精神被扼杀。
二、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目标被不恰当地泛化。
课堂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使命。许多大同小异、程度不同的“口号德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自己的认识、思想和意愿来代替学生的想法、意志,一厢情愿地扮演着传道士的角色,把自己的观点作为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教师主体代替了学生主体,教师语言覆盖了学生思维,教师标准否定了学生差异,致使鲜活生动的德育渗透成为生硬、乏味的说教与灌输,美妙的精神享受成为痛苦的精神折磨。
三、课堂话语体系被异化。
学生每天在课堂里说着与生活中不一样的话语,说着并非发自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自觉、自动地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转换,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定位与话语体系。试想,如果我们的课堂不是让学生抒真情,说真话,而只是说空话,说大话,甚至说假话,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就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和价值吗?
那么,要让“快乐思维”继续下去,教师应对道德缺失的课堂做什么?
首先,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究竟是把学生看做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还是以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自居?教师究竟是以学生的思维、现场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为中心展开课堂,还是遵循课前的预设、固定的程序、自我的理解开展教学?背后折射出来的正是老师在内心深处究竟将学生置于怎样地位的问题。尽管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努力做到音乐课上,不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对唱歌跑调的学生加以鼓励引导,不冷嘲热讽;不根据学习成绩来为学生划分等级;尝试着角色转变——勇做学生的学生;平等互助——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虚心互学——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激励互助——竖起拇指给学生奖励。因为,我知道,倘若出于善意,哪怕是严厉的责骂,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爱护。而如果本意不善,即使一个轻视的眼神也足以伤害到孩子,令其终身难忘。
其次,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课改虽已实施多年,但是并没有完全实现讲授式课堂到探究式课堂的完美转型。很多老师怕学生的自主探究会脱离主题,所以不敢放手,总是拢住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方面我也做了多次大胆尝试,像《溜冰圆舞曲》《天边》之类的欣赏曲目,我会先让学生讨论、谈感受,当各种有趣的、另类的感受与我分享之后,我再收尾——把作者最初的意图和想法告诉学生,并且补充到:“不同的人,由于经验和阅历不同,即使欣赏的同一首曲子,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老师不会对你们的感受加以主观评价,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曲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教师,一方面努力追求教学的科学、规范与效率。另一方面,还必须自觉构建课堂的合理、正当的美德。只有超越了科学、规范与效率,走向道德彰显与价值优越的课堂,才是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智慧提升具有深远价值和根本意义的课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6-14 02:04 , Processed in 0.0273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