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跳出思维定式的盒子》感想 济南市历城区南全福小学 田秀娟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08:12: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学习《跳出思维定式的盒子》感想

济南市历城区南全福小学  田秀娟

今天有幸聆听了南京教授级英语特级教师朱善萍关于《跳出思维定式的盒子》,受益匪浅。朱教授长期坚持在中学英语教学的第一线,尽管她有着众多的荣誉和头衔,工作十分繁忙,但她依然一直坚持认真刻苦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并不断创新性地尝试运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她把建构主义理论巧妙地运用到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并形成了她独特的“超限、系统、立体、组合”的中学英语能力框架构建与潜能发掘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和风格。在她的讲座中,她处处体现出建构主义理论,她首先依据建构主义把学生的英语学习分成三个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听说读写技能系统。接着在每个系统中,建构主义理论都或隐或现出现其中。在词汇学习系统中,她强调教师要能够使思维导图(mind map)方法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运用学生的联想来记忆单词,请提醒我们教师要把单词置身到真实生活场境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记忆的效率。在语法学习系统中,要运用知识的建构理论,把初中的语法知识分为五大内容:时态、语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从句、简单句型。通过语法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好解决试卷中完型和阅读的问题。以前对所谓的建构主义这样的大理论,我望而却步,认为它和我们距离很远, 更不要说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英语教学中。今天朱教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我会更仔细研读建构主义理论,把它更好地运用到我的英语教学中。

刚参加工作时,校领导总是强调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求青年教师树立教学质量观,鼓励我们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这些话都没有错,在一定时期内也给青年教师指明了工作方法,让我快速在学校里站稳了脚跟,端稳了饭碗。等自己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又觉得这样做似乎又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一看身边的英语老师很多都是像拉磨子的驴子一样,被眼前的功利蒙住了眼睛,围绕着分数没日没夜的转,周而复始,从不想着去改变,去突破。这时候,我心里突然害怕起来了,难道我的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吗?我甚至恐惧地预测到退休前一天的样子了。我非常庆幸,我叫醒了自己,没有继续昏睡下去,想到了改变,想做一个不同的英语老师,一个每天都有新发现的老师。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有一些“盒子”在无形中限制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说你的思考方式、工作习惯、社会价值观,甚至是整个学校文化都可能成为制约你思维的盒子。

平时你可能察觉不到它的存在,甚至这些东西都可以被称为“经验”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岗位,取得成绩,但是一旦工作进入了瓶颈期,就会发现,再用现有的方法、习惯、视角、资源等一切固有的东西,就无法取得突破了。这个时候,也许你应该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了——是不是你把自己关在了盒子里面,需要一次突破?这就是“跳出盒子想问题”(think out of the box),要跳出思维盒子,首先就要找到禁锢自己思维的盒子。让许多老师固步自封的盒子在哪里呢?显而易见,就是分数。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质量分析会上,往往是让数据说话,低人一分,矮人一等。在分数的迷宫里,许多老师迷失了自我,看到别的班级做了一份练习,赶快让自己的学生也跟着做;看到其他老师课后争分夺秒地“抓学生”,自己也打紧跟上,就这样你追我赶,对学生和自己步步紧逼,步步惊心。这种情况下,你就好比是一只被困在迷宫中的小老鼠,心急如焚地钻来钻去,但就是找不到出口。其实,这个时候,如果你的眼睛能够“跳”出来,就像是架在高空中的摄像机,让你能一览众山小,看到迷宫的全貌,你很快就知道朝哪个方向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去看中医,诊室里有两个医生坐诊,一老一少。病人在老中医身后排起了长队,门庭若市,而青年医生这里却门可罗雀。看到这个现象,我就反思了我们英语老师,情况却好反过来,英语老师似乎吃的是青春饭,年轻老师阳光有朝气,深受学生的欢迎,而年龄大的英语老师思维缓慢,知识陈旧,语音语调不洋气,学生躲之唯恐不及。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病人为什么信任老中医?我想,是因为他见多识广,手头里积累了一些针对疑难杂症的“独家秘方”。要想成为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老中医式”的英语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积累,教学技能和资源的“原始积累”,这是英语教学腾飞的“第一桶金”,有了它,就不愁赚不到“分数”了。这时候,我总结出了一句话:

做同样的一件事,有的方式,越做越轻松,而有的方式,越做越累人。

如果采取跳出盒子思维的方式,换一种做事的方式,说不定事半功倍。

皇帝不急太监急,是英语教学中的常态。学英语本来应该是学生的事情,参加高考的人是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干嘛要庸人自扰呢?现在,为什么有很多小孩不好好吃饭,正是因为有爷爷奶奶端着饭碗,乐此不彼地追着他们喂饭!在这种情形下,孩子永远学不会给自己喂饭。想一想,我们许多英语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能不能采取逆向思维,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为自己的英语学习负起责任来?下面这一则故事,可能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所启发:

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弄得林园一片狼藉。管家曾让人在林园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林园依然不断遭践踏、破坏。于是,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拔掉了四周的小木牌,然后做了一些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着:“请注意!如果在林园中被毒蛇咬伤,距此最近的医院有50多公里,驾车也要半个多小时。”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这里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呢?既然严加看管是管不住的,那不如让游人自己管住自己。游人怎样才能不愿意进入呢?要让他们意识到危险——很显然,歌唱家的思维方式与管家是相反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逆向思维”。

实际上,这种逆向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倒过来想”。用逆向思维去考虑和处理问题,往往可以跳出“盒子”的限制,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既然学生是参加高考的人,是英语学习的第一责任人,那么,我们英语老师就要学会潇洒一点,至少看上去是“外松内紧”,让学生着急起来,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跳出思维的盒子,我开始尝试着对自己的英语教学方式做了一些革新,首当其冲的是改革作业的批改方式,这种机械无聊的活动,耗费了许多老师的大半生。由于这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刚开始我就偷偷摸摸的进行,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同学们的支持,为了赢得学生的合作,我跟他们达成了秘密条约:我削减三分之一的作业量,他们要优先做英语作业,第二天上课,我报答案,他们互相批改,并且守口如瓶。试卷讲评课,是最无聊的一种课型,一方面是挥汗如雨讲解的老师,一方面是哈欠连天东倒西歪的学生。我最怕上这样的课,因为老师只有干着急的份,几乎每道题目都是部分同学做对,部分同学答错,也就是说,无论你讲解哪一道题目,总有人是做对的,觉得没有必要听讲。那怎样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呢?那就是,让做对的学生讲给做错的学生听。老师总担心学生的讲解不到位、不全面,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之间有着更容易彼此理解和交流的“共同语言“呢?以前,我评讲阅读理解题目时,学生总是不爱听,现在可不一样了,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讲,课堂上的思维强度比以前大多了,每次下课,学生都累得散了架,赶快趴在课桌上休息。

一节课的效率,不是看老师费了多少口舌,而是看学生有了多少的思考量。

有时候,跳出思维的盒子,就是偶尔不中规中矩,敢于跃出禁锢思维的条条框框,做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来。从电视剧《蜗居》中宋思明讲过的一个美国老头的案例我们可以明白,孤立起来看似不相干、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你也许会发现新的机会,这就是政治课本中教给我们的“普遍联系”思维。1997年刚参加工作那一会儿,课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开始盛行,我也觉得非常新鲜,积极在实际阅读教学推行,但是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新鲜劲一过,学生对这种“八股”教学模式厌烦了。正在这时候,机缘巧合,我听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语文课文教学的公开课,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和品析,无论是听课老师,还是上课的学生都被这篇文章深深打动。感动的同时,我又陷入了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英语课文教学就无法触摸孩子的心灵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能不能移植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去呢?就这样,语文教学、英语教学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学科教学,被联系到了一起,并在实践中不同尝试,获得了一些成功,后来还写成了一篇论文《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一堆东西堆在那里,看似杂乱无章,但问题的答案很可能就隐藏其中。一开始,我们未必就能抓住要领,懂得怎样去“普遍联系”,那么不妨试试“胡乱联系”的方法,让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盒子,不做任何设定,随机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看看能否找到突破。事实上,很多转机、突破就是在这种“拉郎配式”中产生的。

跳出思维的盒子,有时候能让我们站到思维的高处,有一种“鸟瞰”的角度,看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发现隐藏其中的奥秘。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03:43 , Processed in 0.0162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