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说到语言,许多人可能会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词语去形容。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常常见到这样的老师,他们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然而在课堂语言的运用方面,令所有人大失所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率。”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有多么的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之中,什么样的语言才是得体的、有效的、有魅力的呢?通过在教学中不断的观察,不懈地摸索,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语言应该是让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让学生听得懂自己的语言,看似非常简单,实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仔细的斟酌和精心的组织。首先,教师必须选择一些正确、通俗易懂、常用的字、词、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听懂你在说什么。那些令人费解的、不常用的方言词汇或者文言词汇应该竭力避免。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解文言文中的某一字词时,往往会对这一简单字词进行深入剖析,甚至引经据典,结果却是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解释还不如不解释。其次,教师的语言应该讲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课堂上,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避重就轻,不要急于求成,而向学生抛出一些他们根本回答不了的难题。当然,教师更不能冒冒失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二、课堂语言应该是让学生喜欢听的语言 让学生喜欢听自己说话,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既要充满激情,能感染的学生,又要富含幽默,能吸引住学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由此可见,只有充满激情的课堂语言才能感染到学生,进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平淡乏味的,那这堂课一定是毫无生机的。感动学生的前提是感动自己,著名学者朱光潜曾这样讲:“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在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叫人发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我们学校一位语文老师在上《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讲到晏子三驳楚王这一片段时,善于抓住课文所渲染的情境:楚王三次故意刁难,晏子三次巧妙回击,最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学生因楚王而义愤填膺,又为晏子而鼓掌叫好,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听课的热情高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好像是课堂的“调味品”一般,适量投放,会令课堂充满乐趣、充满活力。比如:我在讲《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就在课前给学生整理了有关周总理的故事资料如《智取九龙杯》《消灭法西斯》等,在授课之前讲给学生听,然后顺势引导,讲解新课。这些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再加上我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顿时就对这一篇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我也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的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并不是让教师专门讲笑话,或者扮演“跳梁小丑”,哗众取宠,以迎合学生。 三、课堂语言应该是让学生受教育的语言 课堂语言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具有教育性。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教育的引导。我认为,每一位教师不管是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牢记“育人”这一目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把教育学生渗透到课堂语言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还受到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事的规律;名人名言可以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在数学课堂中,一个小数点的位置会让学生明白应该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勾股定理、圆周率的发现会让学生明白创新精神的可贵。在英语课堂中,一句“I'll stand by you (我可以帮助你)”,教育学生伸出小手,帮助身边的人; 一句“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教育学生敞开胸怀,博爱万物……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总而言之,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并且让学生受到教育的课堂语言才是得体的、有效的、有魅力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它趋于完善,走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