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任 尊重 永远的沟通桥梁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20:32: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心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整个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一位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心呢?通过班主任的培训,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些肤浅的认识:

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心,必须要关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尤其是正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离开了爱,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就如正在生长的幼苗离不开阳光和雨露一样,孩子们离不开爱。作为教师只有向学生倾注所有的爱,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教师应把爱的春雨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优秀生”和“后进生”应一视同仁地去爱,否则会使一些“宠儿”变得任性骄傲,会使一些“失落者”丧失前进的热情和信心。

那么,如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到与学生心与心地交流?我认为应从转变我们教师的观念开始,诗言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的心田中,需要的正是这种春雨式的滋润和慈母般的关爱。

一、放下“师道尊严”

走进孩子心灵的最大障碍无疑是所谓的“师道尊严”。教师放不下架子,如何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不在同一平台,如何走进心灵?李镇西的教育有两大特点:爱心与民主。恪守师道尊严的教育,恰恰缺乏爱心和民主,因而永远无法打通师生之间的心灵隔膜。走进学生心灵的前提是师生间相互的尊重、了解和沟通,那些高高在上的教师又怎能“洞察”学生的内心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他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二、放下“丰富经验”。

很多教师都自诩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经验其实不是规律性的东西,不与时俱进的教育经验并不可信。那些所谓的“经验”往往使教师漠视“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模样,一千个孩子有一千种性情”的道理,在与学生交往时“跟着感觉走”——粗枝大叶地揣摩孩子的内心需求,无根无据地估摸孩子的精神世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那些凭经验、想当然的做法,显然有悖大师的教诲,不可能准确地理解、判断孩子们的语言诉求和行为趋向,“经验型”的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无从与学生达到心息相通的境界,更谈不上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鞭策人的工作,更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三、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教师应把与学生朋友式的交往作为自己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过与学生相处、相交、相知,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了解和化解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要敢于在交往中暴露自己的不足,不耻下问,放下师长的架子。随着与学生接触了解的增加,学生的错误、问题也就会自然地暴露出来。这时,教师应有一颗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尽量要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要更多地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同时,不能亲一批,疏一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好的视为上宾,而把成绩或者品行较差的学生视为眼中钉,因为越是后进的学生,越是需要师长的关爱。

如果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捷径,那就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反之,“走进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句空话,聆听“花开的声音”,与他们展开心灵的对话,就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臆想。

     总之,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心,必须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待问题有自己独立见解和相应的反应,教师要尊重学生必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给他们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些错误、过失是正常的事,教师应该讲清道理,摆出实例,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07:24 , Processed in 0.0171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