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为本,更新班级管理观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等理念,使班级管理工作急需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批判的剧烈碰撞中寻找合适的定位,以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服务人类的能力和方法,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为班主任的我,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转化角色。由“管家”转变为引路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体现真正民主、平等,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更好地完成育人的任务。 二、倾注爱心,满足学生被爱的需要 “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己的爱心行动感染学生,与学生行走在共同修行的路上,感受着教育的幸福。 1、关心爱护每个孩子: 在我从教的22年里,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利用休息时间去学生家里为生病的学生无偿补上落下的功课,带上牛奶、水果等看望生病的学生;冒雨去十几里地以外的学生家里家访,我心里惦记着每个学生:换季时,总会找些衣物送给曾教过的学生--现就读于三中的汪玉、王晓龙、王书禹和现在班上的吕广博、冯彤辉;天气炎热时,请全班孩子吃雪糕;“六一”、元旦到了,给孩子们买节日礼物;外出学习回来,给孩子们带学习用品、小礼物…… 2、特殊的爱给特别的学生: 现在班上的冯彤辉是2011年入学的,父母视力残疾,我每个学期都给孩子交学费,送给他衣物;刘宏洋父母离异,年迈的爷爷辅导学习很吃力,我就利用双休日把刘宏洋带回家,无偿给他辅导功课,送他衣物,给他洗衣做饭;方瀛父母是聋哑人,2009年起,我一直默默资助她,逢年过节,还给她买箱牛奶或饮料,送去节日祝福。2011年,我不再任小瀛的班主任,但仍旧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送给她换季的衣物,上学需要的自行车,每个学期都给小瀛一二百元用来买学习用品,今年小瀛升入初三,考虑到面临中考的她需要的费用增多了,于是,这个学期我资助她500元钱……六年来,我从来没有算过在方瀛身上花费了多少钱,只记得每个学期都要给孩子这份钱,而且要一直坚持到孩子上高中、上大学…… 三、小组建设,搭建竞争的平台 搞好小组建设,为学生搭建竞争的平台,让全班学生亲自参与班级管理,懂得自己不是旁观者,班级的荣辱兴衰与自己休戚相关。 1、分配组员:以4—6人为一组,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合理搭配,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各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2、确立组名、口号,组标。小组讨论确定组名、口号,制作组标。如:健康小组的口号是:“环保低碳,健康无限”,胜利小组口号是:“奋勇争先,胜利第一”。 3、合理分工:组长是小组的灵魂人物,由成员自己选举(适当的时候老师可以指定),条件是:成绩好且责任心强。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明确组长的职责:负责难题辅导、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及活动参与、纪律约束等,并给与组长足够的权利。组长确定后,给每个小组成员安排一项职务,首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负责一门学科即学科组长,负责该学科作业的收发。此外小组还要有一个负责考核,一个负责学习、一个负责纪律,一个负责卫生。 总体上说,八个小组所分配的综合实力相对均衡,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这样安排不仅使每位学生都参与了班级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展示才能,并在管理中促成全体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弥补,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使每个管理小组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提高,从而达到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建设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这可以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较好基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创新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构筑学生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的机会,表现自己的机会。 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小干部轮换制”、“今天我上岗”、“班级管理日记”等活动,使班级中没有一个“闲人”和“客人”,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人人在管理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服务、学会生活,人人都是小主任的班集体。这样不仅使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大展才华,还使他们真正有职有权,在这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心和自信心,有了服务集体、管理集体的体验,得到了锻炼。 五、评价多元,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 1、科学评价。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评价学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做到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善于多渠道、多维度、多方面的评价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 2、量化考核。根据班级情况,制定适合本班的量化考核加减分制度,每小组由专人及时记录,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和小组之间的竞争结合起来,把个人计分、小组计分综合认定,根据小组总体成绩每月评选出“优秀小组”,根据个人成绩评选出“星级学生”。从而使每个小组中爱偷懒、钻空子的学生加强自律,增强团队意识,荣辱与共,责任共担。 六、家校共建,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1、沟通无阻碍: 平日里,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在家表现、探讨家教艺术。随着网络走入生活,我与时俱进,建立QQ群、微信群、班级博客,通过校讯通、微信与家长建立更加便捷的联系方式,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达成共识。 2、对家长爱屋及乌: 宇菲妈妈生二胎,我送上100元鲜花表示祝贺;明慧妈妈生二胎,我送上100元给孩子当见面礼;祉瑶妈妈生病,我送上300元;思嘉妈妈得了乳腺癌,我上门探望,送上100元表心意;奕祺妈妈阑尾炎手术,我带上水果,送上200元到医院探望。看到宏洋爷爷衣服破了,就送给他一些换季的衣物;听说祖祺姥姥做白内障手术,我送去营养品问候。 3、家长进课堂: 充分发挥家长特长,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我请家长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我的梦》,教孩子们亲自体验做蛋糕,热心写家教方面的心得给校报,组建武术社团,参与沈阳市家长《道德大讲堂》活动,我班的俣淞妈妈还获得了一等奖、被评为沈阳市级“双合格”家长呢!...... 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多了,与学校、老师的共识更多了,素质提高了,提高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孩子也就好管理了。 在班级管理中,我以人为本,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班级的各项工作不断进步,改变了以往班级工作过于僵化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公平、人性化的班集体。今后,我将继续开拓创新,使学生在班级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