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立足传统文化 潜心立德树人 听陶西平报告有感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8:27: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2012vip12663 于 2016-1-14 08:28 编辑

立足传统文化 潜心立德树人

                                听陶西平报告有感   港沟中心小学 薛登燕

陶西平报告中指出,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在于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真正的好校长不光能造就一所学校,当他离开的时候,要留给学校永恒的推动力。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价值观体系,学校文化为学生创造了潜移默化的环境。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源泉与动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校以深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四进为抓手,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中融入传统文化

校园育人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校园外显文化建设中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教学楼一楼的传统文化长廊集中展示了《老子》、《论语》、《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名句;二楼的民俗文化长廊结合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分别介绍了梆鼓秧歌、陶艺、铁艺、剪纸的相关知识。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的长廊文化向学生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校园内外的墙壁文化以中国古代励志经典“诚勤励达济”为主题,突出了崇尚、唯美的主题。美观的图案,典雅的造型,美化了校园,为师生创设了一个古朴典雅的人文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通过环境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在校本课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怎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是摆在学校面前的课题。多年来,我们港沟中心小学坚持开发以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让校园中处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每一个景致的后面就是一门课程,就是一本教材。

师生集思广益,把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折纸、串珠、橡皮泥小制作、七巧板、泥塑、木质拼图、剪纸、铁艺、陶艺、木工等近20项内容引进课堂。使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技能成为“三十五分钟”的课堂规划,成为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跳出了课本,走出了教室,在欢声笑语中,一幅幅稚拙的剪纸,一件件精巧的木制品、一件件精致的串珠、一件件生动形象的陶泥作品诞生在孩子们手中,传递着朴素真挚的民族情感,让古来的民间技艺焕发了活力。

学校还充分利用民间资源,聘请民间手工艺人到校上课,向学生们传授民间工艺。学生家长郝师傅,会做美味的糖葫芦;木匠刘大爷有一手绝好的木工手艺……他们精湛的技术,精心的指导,朴实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的课程更丰满,让课堂更富有实效。跟着他们学习,学生们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还有劳动人民的美德和智慧。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不间断地传承。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地由它的民风民俗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因此只有了解民风民俗,才能真正树立民族精神。而民俗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生产、生活民俗,也包括岁时节日习俗、礼仪民俗,还有信仰民俗和民间文学艺术等。

我校针对各年级不同特点开发实施了“走进民俗文化”系列研究性课程。在中高年级中开展引导学生体验节庆文化,培育民族情感。传统节庆所负载的浓重文化色彩和丰富内涵底蕴,是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活水源泉。各班借助节庆文化,组织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一步拓展充实民俗文化课程。并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不失时机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四年级开发的走进民俗文化之——端午节,五年级开发的走进民俗文化之——"欢欢乐乐过大年"。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体验内容,学生们分开小组调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过年时写春联、画年画包饺子、编中国结的等活动。通过手抄报、日记等形式把过体验过程和感悟记录下来,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节日喜悦和美好憧憬。六年级走进民俗文化之——“清明的思念”民俗课程,通过开展“清明习俗探究”、"讲英雄故事,忆英烈遗言"“网上祭英烈”等活动,融民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赋予传统节日更深远的教育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为传承民俗艺术,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我校师资情况,学校开发了梆鼓秧歌、二胡、葫芦丝、陶笛、舞蹈等艺术类课程,拓展了我校的民俗课程的内涵,真正让学生在民俗课程中的实施开发中彰显兴趣,发展个性。

(1)梆鼓秧歌舞课间。“梆鼓秧歌”起源于我们港沟镇,是一种集歌、舞、说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相传形成于明末,成熟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梆鼓秧歌”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几年前,学校重新挖掘整理“梆鼓秧歌”并将其引进校园,作为学校特色项目进行普及推广。

我们在继承中创新,开发了以《梆鼓秧歌舞课间》为题目的校本课程,并注重处理好训练与演出的关系。经过不懈的努力,“梆鼓秧歌”被打造成我们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学生们先后在山东省暨济南市阳光体育启动仪式、济南国际儿童联欢会开幕式、济南市首届“传承老民俗、玩转老游戏”、历城区中小学生春季运动会等活动中表演,获得一致好评。2008年,学校被授予历城区“梆鼓秧歌”特色学校。 2010年10月,学校获得了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先进单位。

(2)民族乐器进班级 学校早在2010年就将陶笛引入班级课程中。2013年10月,学校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在三年级二班、二年级二班进行了全面推广,全班开设了陶笛课程。借助陶笛这一简朴而典雅的民族乐器,让农村孩子真正与艺术结缘,挖掘了他们的艺术潜能。由这两个班同学组成的陶笛队代表我校参加了2013年历城区第十二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获得好评。

四五年级开发的葫芦丝课程,让这一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传统乐器大放异彩。学生们不仅熟练地演奏出一曲曲悦耳动听的乐曲,还了解了葫芦丝的由来,构造,传统葫芦丝演奏曲目的创作背景等内容,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也有了相应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体会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内涵。他们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区、街办举办的各项活动,均获佳绩。

三、在秉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文化育人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了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在随后的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地指出到曲阜考察是传递一个信号——表明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大到我们的国家民族,小到学校、个人,要实现发展,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港沟中心小学,我们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让“清源书吧”为文化育人铸基

“诗书铸基,培养阅读习惯,构建书香校园;文化领航,秉承优秀传统,打造精品教育。”这是教育专家李振村给我校的赠言,倍受港小师生喜爱的“清源书吧”就是在此传统文化背景下创建的。我校致力构造书香校园,着力打造清源书吧,让其成为构建书香校园的平台。学校以清源书吧为平台精心挑选学生喜爱的图书若干册供他们课余阅读,并每年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虽有急、卷舒齐、有缺坏、就补之”,可爱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清源书吧”这样有条不紊地运作,书籍浸润着师生心灵,推动了师生阅读,夯实了文化底蕴。

2、让国学经典为文化育人铸魂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给予现代人道德的底线,开阔的胸襟,和独特的文化眼光,国学经典应该成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 。为便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学的精髓,学校将《弟子规》做为学校课程,通过课堂诵读讲解,创编“弟子规”操、排练课本剧等形式,让经典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汲取传统文学的精髓,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每天大课间,孩子的诵读表演“弟子规”操成为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

国学经典涵养了学生们的诗心诗性,让年轻的生命能够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

从09年起,我们校园内种植的杏树、柿子树就开始结出累累硕果,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伸手也能摘到,但学生们信守弟子规“执虚器,如执赢,入虚室,如有人”的训言,秉承“瓜田不笈履,梨下不正冠”的传统美德,使得每年六一节全校师生人人都能分到一个甜美的杏子,秋收是则品尝到红红的柿子。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校语文教师还编写了课外诵读读本《静闻书香》,丰富了经典诵读内容,给国学诵读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今后我们会继续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不断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积淀学校的发展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还要发掘传统文化,改造传统文化,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9 09:40 , Processed in 0.02572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