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赖达富老师关于柯达伊教学的讲座后,对于自己的音乐教学有些茫然。随即剖析一下,让自己的思路清晰一些。 听有位专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听过中国足球球迷在球场上声嘶力竭的喊唱,不以为然,因为我们习惯了,仿佛在这样的场合中,人们的歌声就应该是这样的。但当有一天这位专家偶尔聆听了德国足球场上的群众合唱后,才自觉惭愧。他们的歌声不仅有修养能打动我们的神经,而且为多声部的合唱。两国在大众音乐教育上的差异可见一斑。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历史、人文环境、民族信仰、国家的教育水平、国民的审美倾向等等,当然最主要的是音乐教育水平的差异。 首先,柯达伊教学的理念同我们现在音乐教学中倡导的方向是一致的。 柯达伊教学倡导音乐教学的快乐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音乐的兴趣。快乐哪里来?来自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和声,这和我们的理念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让孩子快乐的途径与方法少之又少,在乏于无术的困境中,我们的视线就仅仅盯在了教材给予我们的直观浅显的东西上,在能力与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疲于去深刻的挖掘教材,更不用说找到让孩子快乐的方法了。其实赖老师在做培训时,带给我们的音乐素材许多都来自于我们的教材,来自于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为什么这些在我们看似普通的音乐,在赖老师的教学中则是秒趣横生呢? 柯达伊教学对于读谱知识的“后知后觉”也是我们音乐教学中遵循的一个原则。在小学低、中年级段不去涉及死板的读谱知识,比如拍号、唱名、节奏时值等等,而是以感受为主,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共识,把枯燥的读谱教学放到高年级,甚至是初中、高中。问题是:高年级的识谱怎样做的有趣不乏味,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我觉得柯达伊教学对于读谱知识学习的延后周期决不象我们在做的这样,周期如此之长。他只是调整了音乐学习的顺序,有时在一节课的后期就可能出现读谱知识的认知。所以有时感觉柯达伊教学在做专业的音乐教育,而非大众的音乐教育。当然这种比较专业的音乐教育在发达国家实施起来可行,但是否适合我们的孩子呢? 对比而言,柯达伊教学与我们的日常音乐教学,又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关于唱歌教学中的合唱教学。柯达伊教学从一开始学习歌曲就倡导音乐的纵向聆听与演唱,即注重音乐的和声性。而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多的则是关注旋律的单一横向性,直到进入三年级才出现简单的卡农。高年级的唱歌教材涉及了和声,但又有几首歌曲的二声部是孩子们喜欢唱且能唱动听的,唱不好就不会喜欢,这是必然的。因此也就渐渐消磨了对和声美的感受与兴趣。我想这也是上面故事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关于唱歌教学的方法。赖老师一直在强调:歌曲学唱的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清声演唱,学生进行分乐句学唱,不能借助钢琴(钢琴象是拐杖)。钢琴运用应在歌曲唱会后,为学生伴奏。我想,赖老师之所以这样强调,应该有这样的原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音高概念,培养孩子良好的聆听习惯。对于我来说,从来没有这样进行歌曲教学,回来后,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了尝试,分别执教了《原谅我》《友谊的回声》这两首歌曲,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原谅我》这首歌曲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这首歌曲简短,并且通过教师的清声演唱,给学生以正确的演唱方法与演唱状态的提示,效果极佳。而《友谊的回声》这首歌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并且音准节奏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准确,结果是一节课索然无味。反思一下,《友谊的回声》适合整体的聆听与学唱,因为歌曲较长,乐句与乐句的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如果进行歌曲的肢解教学,只会增加歌曲学习的难度,人为的设置了障碍。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对于运用什么方法进行歌曲教学,要依据歌曲而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而定,还要依据教师的个人能力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