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梦龙的教学艺术 [复制链接]

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3:12: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欲擒故纵,巧妙设疑。课堂上设置一点悬念,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勾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平实的文章,若按部就班地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布局,却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他设置了两个悬念:一是教课之前故意对教学内容暂时“保密”,让学生带疑问进入课堂;二是出示赵州桥挂图,叫学生说明一下大拱与四个小拱的位置关系,以此来测试学生的说明能力。顷刻全班学生跃跃欲试,各抒己见,但讨论中谁也说不清楚。而教师不置可否,只按学生所说画图,无一像挂图所示。求知的渴望在每个人的心头滋生,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到此火候,钱梦龙才布置他们自读,学生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这种悬念的设置,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二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愤口悱”的精神状态。通过导之以法,开其心窍,学生得到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体验。(2)设问宜“曲”,置疑有方。钱梦龙主张提问宜“曲”不宜“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所谓“直问”,就是一味正面硬攻,不讲求迂回包抄。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直问则难免显得笨拙,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僵局。譬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钱梦龙开篇就说:“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凉水,后来又吃了一个鸡蛋、一个苹果。谁能告诉我,我吃的都是食物吗?无论说是或不是,都要讲出理由来。”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学生经过思考,结合课文的内容提示作出了正确的回答。钱梦龙这一提问就是“曲问”。相反,如果他问:“什么叫食物?”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这就是“直问”。而现在他的问题“拐了个弯”,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运用“食物”的定义对具体事物作出判断,达到真正的理解。(3)随机点拨,机敏应变。钱梦龙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结合课文的阅读随机进行点拨。这种点拨,虽不成系统,点点滴滴,但也见出钱梦龙善问,以问导之的特点。如在讨论中年闰土的形象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家灰堆里的碗碟究竟是谁埋的?”这个问题虽然跟理解杨二嫂的性格有些关系,不能完全算“横炮”,但它是从闰土的角度发问的,这一“炮”显然打偏了。因此,教师的“导”就要设法把“炮口”调整过来。于是钱梦龙随机一点:“说闰土偷埋碗碟,这是谁说的?”学生自然把注意力移到了杨二嫂身上。接着他问:“闰土会埋这些碗碟吗?”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了闰土不会埋的有力证据。于是,先前提的问题也得出结论:不知道是谁埋的,鲁迅没有交代,这是个“历史悬案”。这样,原来一个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经过引导,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言之有据的良好习惯。

2、激情引趣策略 激情引趣是指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它是激发和强化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策略。有人评价钱梦龙的教学:“他追求的是‘活而实’的教学方法,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情趣’。他因人因课设法,术多也。”[1]

(1)趣。语文导读法的“趣”体现在钱梦龙的教学往往能够打破教学设计中的思维定势,每教一文,都潜心研究,精于设计,巧于构思,灵活施教,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使平淡无奇的课文时时闪现出新意与巧思。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导读中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成就感,充满激情,又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致与乐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引“趣”的教学实例。课前几分钟,当课代表把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烧杯,一支玻璃棒,一柄塑料匙子,一碟食盐,一只鸡蛋放在讲台上时,好奇的同学一下子涌到了讲台四周,七嘴八舌地猜测起来。谁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究竟是卖的什么“药”。这时,钱梦龙在同学们迷惑的目光下把鸡蛋投入大烧杯,鸡蛋沉下杯底。于是发问,“如何让鸡蛋浮起来,并且只可用讲台上提供的条件。”学生们踊跃尝试,把大量食盐倒入烧杯,使鸡蛋浮出水面,并利用初二学过的物理知识,说明了鸡蛋上浮的原因。据此,钱梦龙让他们同理推出了“死海”“不死”的原因,接着,导入课文的学习,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始终高涨。这堂课以“小实验”为切入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获得了关于盐水比重的概念,并猜测出死海“不死”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领略了“发现真理”的乐趣,激发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唤醒了求知的欲望。

2)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真情实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促进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情感具有感染性,当教师进入课文的某种情境,加以阐发或迁移,通过自己激荡的感情,恰当的诱导,就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钱梦龙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运用这种情感策略,以心发现心,用自己挚诚的情感去接通学生的心灵,启发思维,唤醒学习的渴望。Ex: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授课过程中,韩麦尔先生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和小弗朗士痛悔的心情,都很明显地在同学们心中激起共鸣。在此番感悟下,课就要结束了,而钱梦龙却峰回路转,突然提出这样一个“话题”:“我跟小说里的韩麦尔先生一样都是教本国语文的,你们猜猜看,我读完小说后,会有怎么的感想?”同学们纷纷猜测,而且都言之成理。最后钱梦龙肯定了一位同学的猜测与他的感想完全地吻合:“我想您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你教的是我们祖国的语言,它也像法语一样——最明白,最精确。”于是钱梦龙赞美祖国语言是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汉字是信息时代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文字。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钱梦龙强烈的自豪感已使他们真正动了情。随后,他又让学生们谈了自己的感受,“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课,在余韵悠悠中结束了,而学生仍沉浸在一种“顿悟”的兴奋之中,他们在两节课内获得的所有信息仿佛一下子接通了电流,闪耀出格外夺目的光彩。钱梦龙巧妙运用这种情感“接通”效应使语文教学中的知、情、意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各种信息联系突然“接通”的现象,它要求教师能够善于捕捉这种“接通”产生的预期信息,促进“接通效应”的通畅进行,而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教师在知、情、意的“相应点”上的适时点拨。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2-1 03:23 , Processed in 0.01966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