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在现代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传统美术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5:5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内容摘要:现代课堂与传统文化应该是孪生共存的关系,是永远的对话者。传统美术文化占初中美术课程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是现代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现代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的挖掘和渗透传统文化,并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与交流呢? 1、合理、充分利用教材,在美术课上培养传统文化的接受者;2、结合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文化,在生活中引导发现者;3、发挥美术课外活动的作用,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传统艺术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关键词:现代美术课堂、传统美术文化、孪生共存、对话者、美术教材、接受者、地方美术资源、发现者、美术社团活动、参与者、实践者

网络搜寻“现代化”的涵义,显示为:“可表示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发展过程,或在这个过程中新发生的最新变化、最先进水平。”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现代美术课堂:适合现代需要,运用先进媒介、具备最先进水平的美术课堂。那么何为“传统美术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艺术绘画、书法、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
在涵义解析中,“现代”与“传统”似乎是两个两极的概念,它们在美术课堂中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呢?
一、现代美术课堂与传统艺术文化的关系
1、现代美术课堂与传统文化应该是孪生共存的关系,是永远的对话者。
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管理方式发生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发生改变,教学辅助手段发生改变。
现代化的课堂面对的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在思维上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尤为明显,善于接受新事物,但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种现状下急需要传统文化来对学生的现代意识产生影响,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进行对话,在现代课堂中渗透精神养料,使课堂变得有内涵、有底蕴、有层次。使我们的学生脱离精神缺氧的状态,让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代美术课堂中得以认可和传承。
2、传统美术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
据我了解,山东各地市初中学段正在使用的美术教材大约(至少)有五个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尽管版本不同,但都是围绕着课标制定和编辑的。以济南目前所用的湘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每册都有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授课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笔墨千秋》,第二课《梅竹言志》,第三课《寄情山水》;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方寸之间》;九年级上册第五课《门》;九年级下册第二课《长城礼赞》,第三课《水》,第七课《祖国大家庭》。初中三个年级共六册教材,每册教材有七或八课内容,总计四十三课,而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有关的就有十二课,约占总课程的百分之三十,可见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已成为现代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的美术课程价值观和“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基本理念。传统文化是人格的基石,她不应该只是中华民族的符号,而要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构筑。那么如何在现代美术课堂教学中充分的挖掘和渗透传统文化,并恰当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与交流呢?
二、引导学生在现代美术课堂中传承与交流的途径
1、合理、充分利用教材,在美术课上培养传统文化的接受者
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讲指的是供教师教学使用的课本以及参考资料。教材的类型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名称: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教材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虽然编写的部门、作者、地域不同,但基本都以课标为依托,比较突出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作为美术教师,我们都高效、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了吗?不见得!
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都曾经抱怨:美术教材太局限,不能突出美术教师的个人特色;美术教材只有简单的几页内容、几幅图片,包含的内容太泛泛,不好上、不好教……但是,必须承认的是,美术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视、可查、可依托的资料,并且在每一课都设置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情景及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背景资料等等,这就为我们开展教学提供了基础的必备的资料。只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美术教材,就能做到以点到面事半功倍的效果,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查找更宽泛的内容。
我听到过很多美术老师自鸣得意的鼓吹自己如何不用教材而自编教材,上出风格,上出个性的言论了。我从心里不以为然。作为教师连教材都不会用、用不好,还谈什么个性,谈什么风格?我认为,美术课上可以讲授的内容很多,不能只仅限于教材,但既然是教学就必须以教材为中心。
首先,教材是经过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它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综合性,值得美术教师借鉴和参考。
其次,教材是美术教师的第一手资料,研习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课标理念,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情,从而明确教什么,教到什么效果,什么程度。
第三,教材具有连贯性、递进性的特点。比如,湘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与下册第七课《书法的结构之美》就具有这样的递进关系。上册的内容是下册内容的基础,下册内容是上册内容的延伸。所以,利用好教材可以更加系统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不是美术教师唯一可以利用的资源,更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合理、利用好教材,因为课堂是与学生直接对话舞台,教材是第一剧本,剧本吃透了,台词背熟了才能抒发情感,延伸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传统艺术文化的接受者。
结合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文化,在生活中引导发现者
众所周知,中国地方特色文化异常丰富。因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民族习惯、地形特点、历史变迁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居、建筑、服饰等特色地方文化。这些特色文化与美术密不可分,同样都可以结合教材做拓展学习。例如,在湘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五课《门》的活动一中,对比欣赏了不同地域的代表民居建筑的门,从地理、历史、习俗等多个方面分析门的形制和风格形成的原因。结合此活动可以设置这样的拓展考察内容:a、本地有哪些特色民居建筑?基本现状如何?b、身边的“门”,有哪些造型特点和装饰特点?c、对本地传统建筑保护的得失有何看法?d、搜集与“门”有关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组织引导学生分小组实地考察,将调查成果用表格、文字、绘画、手工的形式进行展示。如此拓展,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通过生活的一个普通现象了解了身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又通过调查实践活动的开展,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收集信息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地方传统文化在美术课堂中的渗透,把美术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引导师生成为地方传统美术资源文化的发现者、传播者和宣传者。同时让本土文化进入美术教育,进入了主流教育。
3、发挥美术课外活动的作用,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传统艺术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现代化校园里,美术社团已成为学校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活动形式和内容更是百花齐放,传统艺术文化成为社团活动的首选。中学的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薄弱环节,那么美术社团又如何有效、高效地开展活动呢?
首先,选择有文化底蕴的活动内容。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又可保证活动的持续发展。例如篆刻、脸谱、剪纸、烙画、版画、书法……可以选择的空间非常广阔。
其次,制定方案争取资金支持。开展美术社团活动如果没有学校的资金支持,就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要搞好调研整理出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用真诚的态度向学校争取,要让领导感受到美术教师办好社团的决心,预设到社团发展的前景和学生的收益等等,没有哪个领导会回绝一个真诚付出并跃跃欲试大展拳脚的老师的。
第三,搞好宣传,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就是对学习对象的热爱。所以,做好宣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已过半。
第四,正常开展活动。我认为在必备材料充分的情况下每周1-2次即可,既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又能保证活动的有序、正常的开展。
最后,坚持!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累了,不搞了!烦了,放弃了!做什么都做不好。美术社团虽然在大部分发达地区都在轰轰烈烈的开展,但仍然没有算入美术老师的基本工作量之内,所以,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计报酬的工作态度在美术社团开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任何事,做了不一定会做好,但是不做,就一定做不好!天道酬勤,是真理!
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社团,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实践着之后,老师就可以站在他们的身后带着欣赏微笑了!
首师大吴明娣教授曾经这样谈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生态失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精神缺氧。”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识到,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引导学生进行传承与交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救的行为。只有让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传承,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文化遗产的接受者,才有希望在未来的职业学习中最终成为研究者。
所以,请牢记:学生的成长远比成才更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4 12:08 , Processed in 0.01597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