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交流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每一位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会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我们摸索过、探求过、失败过、成功过。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也瞬息万变,作为班主任中的一员,我的感受很深,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做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得失、酸甜苦辣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2012年课改之风吹遍整个黑山,作为课改大潮中的一员,我和我的学生成了最大的幸运儿。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亲自深入到班级,训练学生,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一路前行,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班主任,我从课改的中汲取智慧,及时调整,把教学中班级小组模式沿用到了班级管理之中,形成了“组间竞争 组内合作”的班级管理模式。这里面既有每个学生的自主参与、展示,也有学生间的团结与合作,更有小组间的竞争与促进。那么,围绕这种管理模式我们在实际中应该如何去操作呢?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小组合作管理机制,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我与全班学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小组管理办法。把考试成绩、行为表现、卫生习惯等内容,量化为可以操作的评分细则。学校在每个班级的教室文化中都制作了小组合作的评价表格,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名字都记录在表格之中,这样每一小组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小组的表现情况,表现佳的在哪儿,仍需努力的在哪儿等等。具体操作采用加分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上,课堂上一次精彩的发言、一次优秀的作业都可获得加1分,缺交一次作业或严重违反课堂纪律则减1分;在纪律方面,也同样采用“加分”和“减分”的方法,迟到一次扣一分,而为班级做了好事加3分等等。其次在每周都要开展一次总结反思课,在课堂上每一小组都要根据自己本周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最后通过一周的评价得分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组员等等,学期结束将得分汇总计入评优活动中。作为班主任我的一般做法是,每周总结反思课进行口头表扬或适当提醒,或是小奖励一次,如第一名的小组每人一本本子或一支笔之类的。每月或每半个学期总结一次,对获得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大奖励”一次。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而要布置为班级做一两件好事,或是多完成一两项作业等。这样奖罚分明,让学生有一股上进的动力,并在活动中学会分清是非。这些评价机制的开展,都是以有利于小组的团结,增强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目的,同时也使各小组及时的改进本组的工作。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方法 具体的做法我想通过两方面来说 1、 教学方面 在课改初期,我校参照阜新铁小模式进行了班级分组,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我将班级一组固定模式转化成多组流动模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想给大家讲一件小事,去年上半年,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发现有的小组处理问题的速度非常快,而有的小组却处理的非常慢,慢慢的我通过观察是小组长的原因,每个学生擅长的方面不一样,有的小组长在数学课上带领小组处理的迎刃有余,可是语文不一定擅长,所以就导致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度慢效率低。了解到原因之后,我努力思索,想到根据学生所擅长的不同,一个小组内的组长随学习内容变化而变化。在数学课堂中分为两个组,一个是计算组,一个是应用题组;在语文课堂中我分为三个组,字词组、阅读分析组和作文组。处理不同问题的时,都有擅长不同方面的组长来带领。比如字词组,对于中高年段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字词的方法。一般我把字词组的组长交给班级中的学困生来处理,课堂上由他们来带领大家学习生字,这样也提高了学困生对学习的热情。采用了这种多组流动模式后,课堂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但是在我们班小组模式不仅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应用于课后的辅导。而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要求学生每天在校的学习内容,在放学前完成。比如语文的生字,小组长必须当天检测,做到天天清。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由小组长辅导讲解,如果处理不了,组间解决。如果还是不能解决,由我来给全班讲解。真正的做到了让学生们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学习上的主人。 2、 班级管理方面 在班级管理中,我仍然沿用小组管理模式,首先卫生方面,每周学生在校只有五天,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均有固定的人打扫不同的卫生区域。这样,避免责任不清。值日后,由各组的组长可以根据卫生的打扫情况,给予组员一定的奖励。具体做法为干的好要加分,对于干的较差的学生,则必须扣分。利用加分制度调动了学生打扫卫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其次纪律方面,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好闹,自我约束能力差,纪律管理对班主任来说很是头疼。在我的班级要求每个学生严格遵守各种规范制度,而班主任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小组长做好其组内同学的“监护人”,及时的对组员的行为进行提醒与帮助。这种帮助包括学习习惯、课间纪律、大课间活动、上下校车等等,甚至有的小组长离校时间也在帮助组员。比如在我们班有一名男生叫刘航,他的父母每天出去打工很晚才回来,为了安全起见,每天只有父母干活回来的时候才打开家门,他才能和父母一起回家,平时放学后都是先留在左右邻居和亲戚家,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变得非常顽皮,不爱学习,经常不写作业,我几次三番与他的父母沟通,与他谈话,无奈这个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好。实行小组管理之后,慢慢的,我发现不完成作业学生里不再有他的名字,相反他完成的非常认真,成绩也较以前有所上升。我感到非常诧异,心里也有许多疑惑,有一天我读到了他的一篇日记,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起初在小组考核中总是因为他不完成作业给小组扣分,组员都很苦恼,小组长叶佳怡了解后,利用与他家在同一个村子的方便条件,每天放学后带着刘航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中,共同的完成作业,不仅如此,她还主动为刘航补习功课,有时还吃过晚饭后刘航才回到自己家,因为这样这两家人也成为很好的关系。刘航在日记里写道:“我最感谢我的组长帮助我,我一定好好学习,和她一起考大学……”这篇日记给我感触很深,我想最了解孩子的是孩子,正因为有了小组合作模式,有了小组评价制度才有了这种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如今我们班在校的所有活动,都是小组共同完成,比如下课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活动、中午以小组为单位到食堂就餐、每天上下学路上、乘坐校车等等,都有小组活动的身影。在这期间表现好的都要进行加分奖励,表现不好的就扣分。评价表如实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以助于消除自身不良习惯。 每个小组除了进行自我管理之外,还要参与班级管理,以小组编号为序,每天轮流管理本班,分别对本班每天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管理,如实记录。作为班主任,每天要对一些适时情况加以鼓励,比如最快完成习题小组,坐姿保持最好小组等等。这样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也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努力改变自我,展示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比如我们班的郭瑞同学,她性格内向,思想时常溜号,不集中,做事缓慢,永远是最后一个完成的人,平时学习中经常因为他一个人不能开展下一项学习内容,同学们着急,作为老师我也很无奈,现在应用小组管理模式之后,每一项学习任务,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全组都能完成,会给小组全员加上2分,在全组成员的督促下,如今潘思嘉完成作业的速度大大提高,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班学生都为他的进步而感到高兴,作为老师我也感到很欣慰。 三、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成效 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组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组负责,维护小组的荣誉利益,这就促使学生首先自己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又从他人那里得到了知识上的互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其次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基础。最后小组班级管理模式也有效地解放了班主任,使班主任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中脱身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个体辅导与教学工作中去。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能够充分地发挥好小组的作用,使班内的每个小组在学习、纪律、卫生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都能够展开竞争,班级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一定能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最后我想说班主任工作精心而又繁琐,我们只有将每一项工作做细做精做实,并持之以恒,才能出成绩、见成效。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定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让这些农村的孩子真正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