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清责任,省己为重。 抱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以激励和表扬为主,惩戒为辅。然则,学生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心理失常,学些学生懒散顽劣,有些学生蛮横无理,影响纪律、学风和师生关系。老师怎么办?我的经验和原则,尽可能自己想办法,慢慢了解学生,别急! 我不主张,为小事向家长打电话,不报喜只报忧。时机和言辞不妥,可能施家长以精神压迫,干扰家长的生活,好心未必成好事。家长各有个性,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有异,有些家长不认同你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多听了孩子的种种批评,会心烦,并看轻老师的能力,小事都摆不平,一味求助家长。而学生,反感老师“告状”的习惯,“告状”往往使他们成为夹心饼。老师叹自己“好心没好报”,两面不讨好,小事何必“汇报”夸大呢? 如果觉得学生有潜在的“变坏”倾向,抽时间去家访慰问,了解学生和家长,与家长探求友谊协作,或有意外人缘。如果学生违反了校纪校规,比如打架、敲诈、偷窃、滥用手机等,首选是劳驾自己去家访,其次才邀家长来学校。老师先向家长道歉,承认管理有失,客观叙述事情经过,探听家长的想法,探讨教育方式。 二、尊重为先,体谅家长。 老师是人,需要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家长也是人,有喜怒哀乐。他们像老师一样,有工作压力,有孩子的压力。再不要好的家长,也有疼子之心,有期待和失落。中国的家长,视孩子的成才,为人生的成就;视孩子的不争,为尊严的缺失。有的家长,有反省自觉力;有的家长,归咎于老师。老师无法选择家长,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设身处地从家长角度,体谅家长的心情。 理念决定态度,学生犯大错,老师若接起电话,数落学生坏事,命令家长限时来校,宣泄自己的情绪,主观评判学生的品德,让家长陪孩子一起接受训话,便有激怒家长的风险。比如:“为了你这种学生,化了我多少时间和精力,还是屡教不改,班级为他丢了荣誉,班主任考核被扣了很多分,”“不知是怎么教养的,爷爷奶奶惯出来的,还是爸妈宠坏的,反正你们大人最清楚,该想想怎么教训这孩子了,再这样下去,我看他……。”有的家长低头服罪,有的家长火了:“你懂什么,才从校园出来,还没结婚没生孩子,有啥资格教训人,我比你清楚自己的孩子,他一直很本份,到这儿怎么变成这样了,你怎么教的?我交了学费,你拿了工资,你把好好的孩子教成这样,还全怪我们,命令人家来学校,你尽折腾,我们亏了路费和工钱,就是来受你的教训,你算老几?!”唉,联系家长,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而不是为了控制学生,更无权控制家长,家长没有义务为成全老师的工作业绩,而受老师指挥。 幽默的是,这种情况,不是个案。那些家长打骂老师的案例,往往是老师刺痛家长的自尊心,引爆了火药桶。正如文前那位老师说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家长也是。家长本来就心烦,被尊严扫地一番,还体谅老师的考核、工作付出?家长更注重教育结果,看重孩子教成怎样了。而一般没养过孩子的老师,只为自己利益说话,不懂家长心理,不知换位思考。我认为,老师得时时提醒自己,我们与家长是平等的,他们把孩子托付给学校,但他们不是学生,他们好赖不由我们教训。老师休以身份歧视,看家长是“没文化”的打工阶层,自以为有权利嘲讽家长,甚至使命感地“改造”家长,一边谴责家长一边强加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孩子总是自家的好”,家长对孩子再不满,哪怕在亲友面前好揭孩子的伤疤。然而,越是“失败”的家长,对别人的态度越敏感。在公共场合,老师当着家长的面,把孩子贬成“坏孩子”,哪个家长会服气。何况,家长容易嗅觉老师潜意识的暗示逻辑:家长素质差,所以孩子素质差!联想《红楼梦》,贾政平时“孽障”“畜生”挂齿,大观园题诗联这幕多微妙。他表面责怪宝玉在“朋友圈”炫耀诗才,心里窃喜不已。而当王爷府有人上门告知宝玉私结仱人,这大逆结交达官贵族的人际标准,羞于教子不肖,耻于家丑外扬。于是贾政斯文扫地,把“不肖种种”往死里打。类似矛盾的家长,老师伤不起。 三、了解家长,酌情沟通。 家长是个复杂多变的群体,从事各行各业,各有脾气,各有心态。为了沟通愉快,先得了解家长。前段所述,双方自我为中心,老师教训家长,家长责骂老师,演变成互相谴责,除了理念和心态,缺少互相了解的前凑。 有位学生长得帅,无心学习,双休日与同学赌博引发纠纷,正预谋打架。女老师去家访,他母亲误以为老师是学生,瞪眼质问:“你干吗来?我家儿子不在,你跟他什么时候要好的?”老师一惊,坦然说:“XX妈,我是老师,来看望您。”母亲转怒为喜,请老师坐下。老师说学生情绪不佳,期中考成绩不理想。母亲话长了,娓娓哀伤地描述孩子的父亲癌症病逝的过程,好像老师是知心的亲友,倾听她的诉说,使她抚得些许安慰。老师隐瞒赌博的事了,也不向学生提家访,处理好赌博的纠纷,对这学生特别关爱,学生读书虽不进步,为人厚道了不少。心里有什么事,总主动向老师请教。 反之,家人心不爽,慎防火上浇油。老师期待家长共同教好学生是善意,但家长的素养有别。不少年轻老师,易把家长理想化,直接去电汇报“军情”,未料家长气急败坏,把孩子打骂一顿,孩子离家出走,好尴尬! 因此,联系家长前,先根据学籍资料,了解家长的背景;与家长联系时,说话先留有余地,了解家长的识见、性格和心情,理出沟通的程度和方式。 四、客观理性,信任为先。 学生毕竟是学生,真坏的极少,无可救药的更少。人才是多元的,学业的成败因素是复杂的,面对成绩差的学生,老师须避免人格认知的偏见,客观理性地看学生,多发现学生的优点,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不泥于全方位的“成功”,教不好学业,教好做人,是责任,也是成功。何况,老师是学生成长中的过客,学生一直在变化中发展着生命。有位教研员说:“低一点——认;慢一点——等;懒一点——通。” 而对家长,老师不必先入为先,信奉“有其子必有其父”,以学生推断家长。无论家长什么身份,什么性格,了解之前,信任为先,没有信任,何以沟通。
教育的投入与收获,有三种关系——正相关、强相关、弱相关,投资方式有误,事与愿违弱相关。在这个信仰金钱的时代,我看到珍贵的东西是金钱无力买到的,求知欲、学习能力、心灵成长,金钱的发挥是有限的,甚至是负能量。读到一句话,“世上有很多捷径,走的人多了,也就不是捷径。”家长送礼,是通往孩子成才的捷径吗?
常问问“我是谁”,别忘了“你是谁”,有理不在声高,不必自恋自颂,尊严无法乞求,尊严来自“我”怎么对待学生和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