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PW5706366 于 2016-7-30 10:20 编辑
亲笔写信致家长 家校沟通插翅膀
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虽然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但“重视”的背后,真实情况却大不一样:有的有想法、有行动、有方法;有的只是把重视停留在口头上;但是更多的却是不知道该怎么管………我感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我们之间沟通方法有障碍,我们给家长反映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家长内心真正的共鸣;二是对于我们反映给家长的问题,家长并不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所以并不重视。 为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改进家访方法,我尝试着给家长写亲笔信。在信中,我敞开心扉,向家长介绍孩子的最近表现,着重探讨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每次写信,我感到家长就坐在我身边,和我唠家常,说心里话。所以尽可能使自己的话语“接地气”,笔下流淌的是和家长朋友在真心实意聊天的文字。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信一发出,就引起了家长的重视。有的家长还给我回信,通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这样的信息:家长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心里共鸣。亲笔信突破了印刷体这一司空见惯的形式,“亲笔”的魅力拉近了我和家长的心灵的距离。就像刘玉泽的妈妈在来信中说:“在电子媒体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电子邮件或者短信的交流,收到这样的亲笔书写的文字,心中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温暖。这不仅因为手写体的文字总要比印刷体让人更感温情,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读信时,可以感受到写信人对教育的执着、热爱和对家长、学生的良苦用心。” 有了这份感动,家长的积极性真被调动了起来,对于信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能更好的思考,我感到我与家长们的心贴的更近了,关键是看到了班级中孩子们的点滴变化:个人卫生一直让我头疼的刘玉泽,不知不觉间红领巾干净了,指甲常剪了;喜欢上网的凌永飞,慢慢不再谈论网络游戏了;不爱写作业的冯浩宇,上课积极多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与家长互动产生的良好效应。 虽然从书信话题的选择、内容的组织、书写誊抄,到阅读每一位家长的回信,都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愿继续用心地写下去。因为我深深地感到,“亲笔信”开通了家校之间发自内心真诚沟通的渠道,能真正满足家长的需求,进而提高家长对班级工作的认可,真正让家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