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年级主题班会的一些认识 平阴县少岱小学 殷复利 到底什么是“主题班会”呢?主题班会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育的一种活动。形式灵活,主题突出,集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更要重视主题班会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少班主任对主题班会认识片面,不够重视,一些主题班会出现了弱化、异化、片面化的现象,其德育功能无法真正实现。为此,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克服班主任“唱主角”的现象 为什么低年级主题班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呢?因为主题班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主题班会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态度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越强,主题班会的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班主任担任的角色应是一位“思考者”或“指导者”,需要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下工夫。 在班会的准备、组织和开展中,班主任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任用学生,把平日教师的讲台变成今日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准备、组织和参与,能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认识,班会的教育目标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有效实现。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克服对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少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中仅仅是一个“倡议者”,或者是被动的“附和者”和“观看者”(不计划班会的全部内容,也不参与总结和点评,更谈不上引导),甚至是冷漠的“旁观者”和平庸的“参与者”。因此,不少主题班会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是非常低效的。 我们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好每期的主题班会,从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思维创造能力,千万不要以自己忙、学生素质差为借口而一推了之。 三、注重学生的现实性与思想性,克服主题“不切实际”的现象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班会以片面取乐为主,将主题班会搞成了文艺晚会、联谊会;一些班会过于注重形式,将主题班会变成了时事教育,内容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层次性,教育目标模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很难体会到主题班会启智、明理、怡情、育德与导行的功能。因此,主题班会所选内容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主题班会选择内容时应做到两个关注:(1)关注低年级多数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与困惑;(2)关注班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 四、深化德育的延伸性,克服教育过程中“走过场”的现象 在我们周围,可能不少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认识:班会结束了,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是,德育目标真的达到了吗?如果在准备主题班会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精力,而班会活动一结束便松懈下来,仅仅满足于学生的情绪激动,而不做深入细致的落实工作,那么就是真正的“走过场”。 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一次很成功的主题班会,我们对它的作用也不可估量过高,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班主任不可能仅仅通过几次主题班会或者几次活动,就能把学生教育好。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滞后性,更何况一次主题班会。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绝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即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班会后,班主任要进行跟踪教育。 五、巩固德育教育的效用性,克服教育过程中“表现不足”现象 主题班会活动结束之后,班主任要做到以下两点:(1)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2)班会上作出的决定,班主任要监督学生执行,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例如,进行“你为班集体做了些什么”主题班会后,班主任要及时表扬那些关心集体利益、为集体做了好事的学生;对于那些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则要及时批评指正。 只有这样,主题班会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这就是我对主题班会的浅浅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