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让班会更有吸引力?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3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怎样让班会更有吸引力?

平阴县第四中学  孙红新

学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成长的,作为富有活动和交往因子的班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个班级每一周都被安排一节班会课。然而,这每一周一节的班会课,却让大部分学生感到无聊。

班会为什么如此没有吸引力呢?从主题上讲,班会可能远离班情学情;从形式上看,班会可能成了班主任的独角戏;从内容上看,班会可能枯燥乏味或假话连篇;从目的上讲,班会可能只提高要求而不做深入解释……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强班会的吸引力呢?

一、主题切合实际

班会对班级的发展及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明确班级的优劣势和评价学生的优缺点上。如果班会缺失导向功能,自然也就吸引不了学生,因为这样的班会对班级对学生均没有意义。

在新生入学不久,各科老师都向我反映不少学生的书写有问题——字迹潦草,不用红笔校对。一连几天,我拿着照相机找到全部科任老师给学生的作业拍照,当然主要是拍“写得好”和“写得差”的两类。我把拍好的照片嵌入PPT,然后在班会上放映——这种“好”与“差”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引发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热切议论。

这样的班会主题源自学生及班级实际,通过丰富的直观材料显示出来,一下子就能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条件下就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自然能吸引多数学生的关注。

二、形式凸现主体

班会的教育功能指向学生,而要想实现班会的教育功能,就必须让学生成为班会中活动和交往的主体。通俗地说,班主任要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会,这是凸显主体的基础。班主任不能把班会当成自己的事情,而应把班会变成学生的事情。让学生参与到班会中,是指学生在班会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这里的行为参与,指学生在班会中的行为努力程度;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班会中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情感参与是学生在班会中的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和厌倦感等情感体验。也就是说,班主任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参与班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参与策划、主持、组织班会;二是学生在班会中有讨论、发言、表演等具体行为。对于前者,班主任可以以制度的形式组织某些学生或全体学生按顺序参与策划、主持、组织班会;对于后者,班主任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创设情境发动学生讨论、发言、表演。

三、素材客观真实

班会在品德、习惯及能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是以丰富的素材为载体。富有各种素材的班会,才是“有血有肉”的班会。否则,班会就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条大道理。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身边的人和事,可以是社会中的人和事,可以是历史中的人和事,可以是科学实验,可以是调查研究,可以是活动体验,但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客观真实的素材,才是值得信任的素材;客观真实的素材,才是能让人感到震撼的素材;客观真实的素材所传递的教育影响,才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教育影响。哪些素材才能让学生觉得客观真实呢?

一天晚自习上课前,我刚走到班级门口,看到两个温馨的场景:一是刘天舒弯腰捡起门边的一张纸巾,二是郭纳霖在经过讲台时弯腰捡起落在讲台上的粉笔头。我赶紧把这两个温馨的场景告诉学生,并在类似的班会中呈现出来。

四、表达新颖深刻

素质教育强调培育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口号,诸如“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强身健体,报效祖国” ……在日常的班会中,班主任如果还用“我们要做一位品德高尚的学生”、“我们要养成好习惯”、“我们要好好学习”等句子来表达班会的文化内涵,那么就乏味透顶了,因为学生已经无数次听说这些句子了。如此以来,学生还哪有兴致继续听下去呢?为了使表达更加新颖深刻,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借鉴一些词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思考“原创”一些词句。

比如,在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并奋力前行的时,我们不妨说“少年心事当拿云”;在号召学生为了梦想而奋斗时,我们不妨说“梦想巨人,勿做行动侏儒”;在劝诫学生向别人学习时,我们不妨说“用别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用别人的缺点持续警示自己” ……在劝解同学们有团队意识的时候,我们不妨说::“一个人或许走的更高,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五、解释科学可信

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还要给学生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向学生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不仅乐意接受而且有能力接受,从而让教育影响更加深入人心。然而,一些班主任用“忽悠”代替了“解释”,或者把一些“浅显的道理”当做“解释”。到头来,学生对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感到糊里糊涂,既没有强烈的愿望接受教育影响,也不知道该怎么实践教育影响。比如,在《好习惯让你受益一生》这节班会中,我引入了“21天规律” 活动:介绍行为心理学中有关养成习惯的规律——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14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14~21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你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你“效劳”。

比如,在《艾宾浩斯教你学会学习》这节班会中,我引入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相关记忆规律——

1.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如不及时复习,一天后就只剩下原来的25%,因此我们要养成当天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2.学习一种材料,达到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研究表明,经过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没有经过过度学习的材料遗忘得慢,一般过度学习量在50%左右效果最佳。

六、决策未雨绸缪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班主任做“消防员”的场景随处可见——学生出问题了,班主任到处灭火。一位中学学生处主任说,学生有问题,班主任早先没发觉,那是失察。说实话,班主任不可能及早发现班级存在的所有隐患。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多数学生在出问题之前,还是会呈现出一些“异常”的。这些“异常”,便是呈现班级隐患的蛛丝马迹,班主任据此基本可以判断八九不离十,正所谓“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当然,这种判断需要丰富的带班经验和生活经历。比如,某学生原先总能做到认真听课,但是最近几天总是打盹,那说明这位学生可能有“问题”了;教室内最近经常出现一些纸片,那说明班级风气变坏了;不少学生在课间总是大呼大叫的,那说明这些学生可能很浮躁了……

班会作为班主任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当然不能经常成为消防员灭火的地方,而应成为决胜千里且防患于未然的中军大帐,前者让班会充满了批评、怨恨、沮丧,后者让班会蕴含提醒、完善、激励。试想一下,如果每节班会都是描述问题和批评学生,那么学生怎么乐意上班会呢?!而如果班会可以让学生少犯错甚至不犯错,那么学生又怎么会拒绝班会呢?

七、号召颇具挑战

在多数班会中,学生们经过交流讨论后都会达成某种共识。班主任往往都会通过这些共识来号召学生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动起来。如此一来,班主任可能会在班会课最后以发动学生共读一段文字或共唱一首歌的形式结束班会课。不可否认,这种结尾形式既可以鼓舞士气,也可以让共识更加深入人心。但是,真正支持发起号召的力量,主要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由外而内的。也就是说,班主任通过班会,应该先让学生的内心充满行动的力量,然后再用颇具挑战的号召来点燃学生的斗志。这样,班会蕴含的教育影响才能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学生因此产生的行动力也更持久。

在《进步你我他,班级顶呱呱》这节班会中,我做了如下发言:

大家都是班级的主人,大家均成长了,班级当然就通过进步而变得顶呱呱了。现在,我来给大家算笔账,上周咱们年级一班的量化分数没有扣分。没有扣分,是什么意思呢?对,就是班级在学校和年级检查的所有地方都没有出一点问题。这说明了什么呀?习惯好?那是当然,还有呢?团结一致?那是当然,还有呢?用心做事?是呀,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唯有持之以恒地用心。

那么,我们八班也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吗?

那么,我们八班的学生能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吗?

那么,我们八班的学生团结一心吗?

那么,我们八班的学生能持之以恒地用心吗?

这节班会后的一周里,我们班的学生都憋着一股劲儿,都用心地对待着生活和学习,我想这和班会有莫大的关系。

总之,班会要想有影响力,就必须先能吸引学生。增强班会的吸引力,是让班会产生更多积极作用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完全通过班会来实现,班会的影响要想有力且持久,就必须让班会融入班级常规管理体系中,这样班会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4-11-2 17:32 , Processed in 0.0160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