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为载体 凸显学校特色建设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引发了我们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深深思考。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平阴县中小学特色建设工作方案》的精神,我们又紧紧抓住教体局深化“课程建设”这一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实施“加快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实施整合地方课程,开发完善校本课程”课程建设的思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最终实现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现结合我校实际,对学校课程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初步探索 首先:在充分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针对落实地方课程中的问题,初步实施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初步整合”。 新课改的三级课程管理导致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课程目标重合、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增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基于这种状况,我校积极尝试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初步整合。通过整合,节省多余的教学时间,通过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通过整合,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提高学生素养。 具体做法: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品生、科学等国家课程为整合兼并学科,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心理教育等地方课程为被整合兼并学科。 要求教师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地方课程中交叉重复的知识与国家课程进行衔接、对接”。老师们深入分析教材,找出地方教材中内容上、目标上与国家课程相近的知识,将其整合在国家课程中;找出教材中的空白点,补充有辅助作用的相关内容来完善;深入挖掘课外资源对教材的互补作用(学科外);根据学校整合方案,学科教研组长制定出自己的学科整合方案或整合计划;再根据自己的方案和计划进行备课、上课。在评价方面,初期主要看教师整合设计的结构是否合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问卷);学期或学年学生学科素养是否有较大提高(针对性的测试)。 其次、学校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校“以人为本 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管理、教师队伍、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和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不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课程结构: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手工类、棋类、书法类、综合类、学科拓展类、艺术类、体育类七大类。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展示总结,学校监督检查评价。目前,我校共开设有30余门社团活动课程,学生基本全员参与。 第三、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增强“德育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根据德育活动课程化实施方案,对学校德育活动进行了系列化设计。 主要有几种活动课程,包括升旗仪式活动、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团队活动、年级训导课程、艺体活动联赛、节日活动、劳技活动、社团活动、学生自主管理活动、系列主题教育课程等。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师生的德育教育,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来抓。学校成立了德育课题研究小组,狠抓日常行为六件事,学生就餐、礼仪(校内外)、卫生、两操、路队(上放学)、乘车,每月举行一个德育主题活动,每周一次主题班队会、一次社团活动,一次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一次年级训导活动,一次大阅读活动等。将以上活动课程化管理,按照课程开设的要求进行活动的设计、开展、评价、总结等,提升了教师德育教育素养,展示了德育课堂的魅力和风采,为建设和谐校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加强课程核心素养与德育的有效契合,实施德育活动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达到全科育人的目的。比如在传统文化课程方面,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突出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根植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高尚情操。 第四、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全力推进小组合作高效学习。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载体。 在教学管理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陈旧、形式呆板,为了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形式,提出“以师生为本”双主体教学观,构建了“三环五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上,紧紧把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验快乐学习,形成知识“生成”的能力。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小组合作学习”夯实根基。 首先,强化教师备课管理,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落脚点。一是改备“教”为备“学”,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水平。 其次,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点。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三,强化教学反思管理,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生长点。加强教师的课堂反思力度,要求教师每天结合写教后记进行自我反思 其四,强化课堂反馈力度,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支撑点,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3、创新课堂评价管理:为“小组合作学习”保驾护航。 首先,评价从“学生”以“学”入手,为“小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以学生的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课堂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课堂评价由评教师的“教”为主转变成评学生的“学”为主。 其次,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环境。看课堂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二、下步打算: 一是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研究实施课程中六大核心素养的探索。 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让“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领域。我校下一步打算立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深入挖掘育人内涵 ,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是借助我校县级“十三五”课题——《基于学科(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通过拓展和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加强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诚信意识、公民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探索,形成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 三是提升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完善课程整合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体系,使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受众的认可度。 四是切实落实小组高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效地学案预习模式、教案的有效指导性,使学案和教案达到有效地结合、融合。探索有效课堂的推进和评价机制,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效,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力。 五是完善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方案,将教师素养提升列为学校教师培训课程,纳入教师综合评价,制定完善方案,激励教师从教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