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尝试教育法的本质 尝试教学法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即学生先通过尝试做题进行学习,然后再由教师针对尝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尝试教学法可分为五步进行,故也称之为“五步教学法”: 1、出示尝试题:新课引入之后,提出尝试任务。 2、自学课本:带着对尝试题的疑问进行自学。 3、尝试练习:运用自学过程获得的信息再一次进行尝试。 4、学生讨论:对自学和尝试过程中的疑问、结论等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公布尝试题的答案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1]根据五步教学法的模式,邱学华教授对课堂时间做了如下基本安排: 1、 准备练习(5分钟左右) 2、 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3、 进行新课(五步教学法的应用阶段)(18分钟左右) 4、 试探练习(8分钟左右) 5、 课堂作业(10分钟左右) 6、 课堂总结(2分钟左右)
二、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一)、学习策略 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讨论认知策略、监视和调节策略。 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精加工、组织策略。虽然尝试教学并不适合定义和概念类的学习,但是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知识,对知识的记忆都是必须的。充分利用课堂上的45分钟,才能减小课后学习任务的压力。补救性指导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复述过程中的一部分,不但能查缺补漏,还复习了一遍之前已经掌握的内容,又增强了记忆。同学们绝对不要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或其他的原因而忽视这一过程。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也不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无意中,学生也会用这个情境对接下来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新课的学习是一堂课的重点,尝试、自学、讨论的过程都是对知识的复述和加工,学生认真参与这一过程,边学、边用、边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堂练习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每一道题都是对知识的复述和加工。最后的总结是充分应用组织策略的过程,如果有学生自己来做这个总结,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会理解得更深刻,整个学习也更有意义。 监控和调节策略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再进行调节、改进。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目标,例如找出某个概念的含义,某个方程的计算方法,为了这个目标而进行学习和讨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会有成就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有挫败感。如果监控发现这个目标没有完成,或者虽然目标完成了,但是在完成过程中可能走了弯路,就采用调节策略进行补救,比如重新再学一遍,考虑讨论中他人的意见,解决一些相似问题来巩固知识点。这是尝试学习中比较重要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本身的能动性,加以利用,能更好发挥学生的潜力。 (二)教学策略 在尝试教学的的五步中,表面上看前四步中教师都只是起着很小的辅助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作用在每一步都不可或缺。第一次尝试中,教师对尝试题的选择是最重要的,既要联系前后知识,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要注意尝试题的吸引力,要结合新课导入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次的尝试中,教师要留意学生自学的情况,据此作出一定的提示,而学生的学习情况都不相同,这对教师的要求就较高。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适当参与讨论过程,与学生有更多沟通,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便于讲解能从学生能理解的思路进行。对讨论过程还要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正确的方法、结论等,也要评价不正确的地方,还要指出错在什么地方以及错误的原因,还要选择性的接受学生关于教学的想法,鼓励学生质疑,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前面四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学生难理解、易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尤其要结合学生思考的方向来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尝试教育法的课堂安排 尝试教学法可以八个字来概括“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但这其中又包括怎么控制尝试与练习的难度,怎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怎么安排课堂时间,怎么验收这堂课的成果等问题,这就不是八个字能概括的了。 邱学华教授对课堂时间的安排知识一个基本模式,只要灵活的运用五步教学法,时间安排是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改变的,比如有老师认为可以把“出示尝试题-自学-尝试练习”放到课后时间,这样就可以留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指导。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自觉性问题,我觉得这样做的可行性不高。根据自主学习的研究和邱学华教授的课堂安排,我把对课堂时间的具体安排如下(以45分钟为一节课): 补救性指导: 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 2分钟左右 新课: 20分钟左右 课堂练习: 13分钟左右 小结: 2分钟左右 作业: 3分钟左右 补救性指导具体是指教师在检查过学生的作业之后,找出学生对上一堂课的内容掌握不够牢固的地方进行补救。这个过程可能是对概念的强调,也可能是对计算过程易错点的纠正,具体视课堂内容而定。 导入新课是一个过度过程,不能花费太多时间。这个过程可能是把即将学习的内容用有意思的情境带入,比如在学习圆柱体体积相关问题的拓展的时候,老师拿两个底面面积不同的圆柱体的水杯到课堂,两个水杯中水的高度不一样,要使两个水杯水一样高,要从水高的那个水杯倒多少水到另一个杯子,这因为贴近生活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从实际操作转为直接计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的要求很高,联系实际又不脱离书本。总的来说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但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同样的情境,那样学生容易产生厌恶情绪。这个过程也可能是由已经学过的内容引导即将学习的内容,比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之后再学习菱形的性质,直接把平行四边形与菱形做对比,这时候导入新课就只需要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否适用于菱形”这样的问题。这种情况相对简单,所需时间也就较短。 新课学习的过程就是具体应用尝试教学法的过程。我对五步教学法做了一些调整,具体步骤改为:自学—第二次尝试—学生讨论—学生总结—教师讲解。第一次尝试作为学生上一堂课的作业完成,这一堂课的学习从自学开始。怎么自学课本?自学不仅要弄懂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懂为什么,怎么做。要学会边看,边问,边想,边记,养成提问的好习惯才能学到更深的知识。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给一些提示,比如,在c做分母的时候,根据分数的意义,它就不能为零。教师还应简单提出课堂重难点,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学习,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在这一次学习中的薄弱点。怎么组织分组讨论?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存在差异,讨论过程就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接收他人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有强烈的参与感,对学习的兴趣就更强烈。但是,分组一定要遵循互补原则,不同类型的人在讨论中才能学习到更多的,不同的东西,包括思考方式,学习态度等。教师也要随时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感觉到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有利于自主性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的时候,有些同学认为根据图像理解性质比较直观,有些同学认为根据系数来理解比较容易,同学们无法统一意见时,老师可以就此帮助同学们找出认为这个方法简单的原因,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怎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组讨论只能得到一个小组的结论,而全班总结能对知识有更多地理解,而且学生自己总结后对知识的印象比教师总结后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个时候老师起一个把讨论结果统一的作用。比如学习9+几的算法的时候,有同学把9分作两个数,有同学把另一个数分作两个数,有同学直接数,把这些方法全部做个总结,供所有同学学习思考、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不能理解得问题积极地提出来,然后让同学解答疑问,学生总是更容易掌握同龄人的思路。教师怎样进行讲解?教师讲解的时候要结合讨论和总结的结论进行纠正补充,最好能以学生的总结结果为主线,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但是一定要保证科学性、系统性。其次,教师的讲解要及时,所谓及时,就是当堂课的问题要当堂解决,只有那种拓展性的知识可以留待课后思考。另外,对学生自学情况做鼓励性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保持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也分为两步,一是学生练习,二是习题讲解。练习最重要的是习题的选择:重质不重量,有针对性,其中着重强调针对性。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练习题,练习题涵盖这个知识点所有类型的题目,但全班同学练习的题目不是所有准备好的练习题,也不一定所有人练习的都一样,而是在学生学习之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性的让学生针对自己理解或计算稍困难的类型练习。习题选择由最开始老师选择发展为学生能自己正确选择,这也是对学生理解知识的训练。讲解还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每一种类型题目选择一个学生讲解一道有代表性的题目,其他的题目公布答案就行。在选择学生的时候,要选择解题过程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不一定是最简单的。 练习后的总结并不只是对知识点的总结,还包括对整堂课学生讨论学习情况的总结,该批评的地方、该表扬的地方、该鼓励的地方都要提出来,以便学生改正。这个总结一般还是由教师来做。 最后还要布置作业。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这堂课知识点的巩固,难度比练习的难度稍大一点或是应用型的,比如学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回家看看自己家里有什么东西是圆形的,面积大概多少;另一部分是下一堂课的预习内容,也就是五步教学法的第一步的尝试题,尝试题并不是以难到学生为目的,而是以引导学生会做为目的,所以尝试题要具有引导性,比如学习矩形的性质与判定①平行四边形的三个性质和三个判定定理②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否适用于长方形?④如果在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条件来判定长方形,你会增加什么条件? 尝试教育法是非常灵活的教育法,不但课堂时间安排随具体课堂情况而定,还可适当的选择“五步教学法”中的其中一步应用于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