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刺激,而教师的职业比较特殊,是一种耗费情感的职业。每天都面对不同条件的学生,面临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同行之间的竞争,所承受的压力相当大,外国研究人员发现教师大量的疾病都可归结为教师工作压力过强所致。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多运动勤锻炼,增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我个人爱好体育运动,教学之余,几乎都是在体育锻炼中度过闲暇时光。这使得我增强体质的同时,工作压力自然就小多了。绝不搞“上比”和“横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既然当了教师,就不能总拿自己和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员、财大气粗的商人相比,也不能总拿自己的不足去和别人的优点长处相比,而应该经常进行“下比”和“纵比”,多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多和自己的过去相比,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就能平和心态,安心工作。
及时化解烦恼和忧愁。不少教师有了烦恼,喜欢憋闷在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顺的时候,或者找好友倾诉,或者通过锻炼宣泄,或者上网聊天,从不独自郁闷,这样,心中没有块垒,工作积极性和生活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就成了“快乐一族”。
总之,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给教师心理带来了种种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师自我心理调节,提供自我支持,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不必要的“神坛”带来的心灵束缚。另一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与支持,让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教师在“传道、解惑”的教学活动中传给学生正面映像。这不单单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健康人格形成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全社会对教师的一种期盼。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心理的自身保健、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