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复制链接]

Rank: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9 08:56: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和领会不深刻、不彻底;动作行为不到位、不规范,所以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一、 强调校纪校规,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学生的认知特性为出发点,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周,向学生宣读学校规章制度,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目标和新希望。例如:果皮纸屑不随手乱扔,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打闹,不攀高,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课余时间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等。
二、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如果说,学校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阵地,家庭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那么社会就是行为习惯养成的熔炉。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清明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转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好品质。 
三、 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为教师每时每刻都应注意言谈举止、衣着品行,都应给学生作出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从教师那里学文化、学知识,也学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品质,以及做人的道理。为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在各方面以较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达到在教育学生中的榜样作用。就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知自古以来,为人师者的“身正”早已引起关注。能“身正”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就能起到表率作用。
四、运用榜样力量,强化养成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我们如果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就会对小学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五、注重反复训练良好行为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雷打不动,直到自觉执行为止。如幼儿一旦经过多次地反复练习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刷牙后,老师、父母就不用操心了,他自然会做好,这就叫做从小养成自理的好习惯了。我们在养成教育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对小学生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进行反复训练。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2-24 01:23 , Processed in 0.01897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