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爱无声润心田 ----情感教育个案分析 [复制链接]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1:18: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在培智教育教学中,令老师头痛的学生并不少见,这些学生普遍的共性是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控能力差。严重影响课堂秩序,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生活与学习。而班主任老师对这些特殊学生运用情感教育,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感情伴随有力的话语,犹如巨石,“一石能激千层浪花”。 唯有爱,才能填补他们情感的空缺;唯有爱,才能修补他们心灵的困惑;唯有爱,才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个案情况简介:

    学生刘**,男,10岁,重度智障。他家庭富裕,父母对其残疾总是感到愧疚,因此对其过分溺爱。管教不够,十分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听大人的话。并且他的话很少,只能发单个音来表达意愿,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有些困难。
    
二、行为描述

个性表现:性格怪异,脾气暴躁,逆反心理严重、自我控制力差,有“暴怒发作”倾向。凡事以我为中心,喜欢做的事积极性很高,否则不予理睬。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带头讲话、下位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例如他看到同学的削笔器想要,要求没得到满足,于是大发脾气:把桌椅推翻,把水瓶摔在地下,把自己的衣服扔在地下,并用脚狠狠的踩……再如,老师以食物为奖品奖励表现好的同学,没有给他,他就趁同学不注意,抢过同学的食物,并大声哭闹,推拉同学,有时甚至在地上打滚。类似的事情还很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自控力差,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生活与学习。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刘**的成长过程看出,其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其成长过程的两个阶段中 错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第一阶段是在入学前,家长由于对他存在愧疚心理而溺爱他,使他在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取向,做事霸道。由于其生理缺陷没有得到重视,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严重不足,与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匮乏,这造成他对人很难产生信任感,对学校、教师乃至学习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更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再加上他小时就养成了任性性格,在班级里带头“捣乱”成了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个案辅导策略
    对于刘**,我清楚地知道,企图通过一两次就培养他的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那是天方夜谭。所以,对于他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于是,我想从建立情感开始,采取以情感教育为重的转化方式。我准备不让他意识到我在教育他、改变他,那种居高临下的教诲对于他来说只能是一种压力,他不会因为老师的谆谆教诲而喜欢上老师和学校生活,从而产生改变。我希望通过课堂内外轻松愉快的交往和看似闲聊的交谈,与他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我还打算努力引导学生们营造一种相互体谅、相互鼓励、相互分享、相互关心的集体生活氛围。在无声无息中校正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春雨润物细无声,在相信他在这样一种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中能够被感化,从而增强其承受力和控制力。为此,我对他仔细观察,得知了他的“长”和“短”:长在于喜欢表扬、夸奖,他喜爱画画、爱劳动。短在于不能冷落、批评他。在认清他的长短之后,我开始寻求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了如下措施并认真加以实施:
   (1)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老师尝试采用不同形式与刘**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尝试站在他的立场上看待他的言行,用他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理解问题,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本着这一想法,在刘**的事件处理上,我并不强制他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是采取启发或以事实感化等迂回方式去说服他,尊重他的想法和做法。刚开始我同他谈话,他不理我。我发现他喜爱画画,就经常给他画一些他喜欢的画,渐渐的他会对我的一些问题进行回答,也会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为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铺就了成功的桥梁。
(2)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表扬 ,老师时刻关注在刘**在课上、课下各方面的表现,对他的教育必须采取渐进式方法,在这个教育过程中, 我注意发现的他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每次他主动扫地、帮助同学的时候,我都会口头表扬他,并奖赏给他一颗小星星,渐渐地,我发现他对于老师的奖励很爱惜,并且对老师说:“家、妈、看” 。这样,他渐渐地从老师那里获得认可和赏识,从老师那里得到理解和尊重,增强了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
(3)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情感,增强其承受力和控制力。智障生往往缺乏像挫折感、生气、伤心这些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也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来表达这些情感是恰当的。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是必要的。老师要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受挫感、不顺心等情绪。例如在做“帮数字找朋友 ”的游戏时,刘**怎么也做不好,并且得不到老师的帮助,他就变得很急躁,想摔卡片,这时,老师就静下心来同他讲“找不对朋友没关系,老师知道你很着急,但摔东西是不对的。你可以让老师来帮忙。”逐渐地,刘**的情绪体验丰富了,知道什么是生气、伤心,知道这些情感都是正常的,了解了怎样表达这些情感,就相应增强了他的承受力和控制力,降低了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的可能,为进一步建立良好行为反应奠定基础。
(4)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每一时、每一事都在表现自己,用言语行为反映他们的情绪情感,因此,抓住教育时机,每一时、每一事都是教育学生的好素材。对于刘**乱发脾气的情况,老师先创设情境让他再次体会这种情绪体验,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奖品、刘**想要但没有得到。然后引导他怎样遵守课堂秩序、纪律,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争取下次得到奖品才是正确的。并对他的好的表现及时给予奖励。再如,利用游戏教学法让刘**与同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这样,刘**的良好行为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培养,发脾气、扰乱课堂秩序的情况逐渐减少了。
   (5)采用电话和面谈的方式,加强与他父母的联系,使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为了将老师的教育成果在校外得到延续,我坚持与刘**的家长建立固定地联系,让他们了解他在校的表现,并与他们达成教育方法的一致,让刘**的父母对他多作肯定表示。这样,刘**在学校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带到家里,使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能够具有一致性、连贯性,他的教育也就避免了不良习性的反复。
五、辅导成果
通过近一年的辅导教育,我对刘**同学采取的情感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的性情有了较明显地转变,课堂上极少发脾气、打闹,对老师的信任感明显增强,有事愿意与老师沟通,有时还会给老师说说自己的想法。还懂得关心、帮助同学。
六、个案总结
    通过这次情感教育的成功,我进一步体会到 :智障学生因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信任而自卑、情感脆弱,心灵需要慰藉。在塑造智障学生良好的行为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运用情感教学原则,通过师生情感交融、以情施教,发挥情感的的强化功能和动力功能,从而校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刘**同学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Jspxedu.cn.   

GMT+8, 2025-7-23 04:36 , Processed in 0.02586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